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9年工作简报第4期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0-01-01浏览次数:10

2019年工作简报第4期(1012月)



  1. 陈絜教授出席商周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2. 余新忠教授出席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

  3. 卞利教授出席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4. 中古帝制与地主经济形态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5. 夫马进教授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

  6. 陈絜教授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

  7. 夫马进教授受邀做客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

  8. 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成功举办

  9. 第二届京津冀研究生清史及明清社会经济史论坛”成功举办

  10. 抗战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讨论会顺利召开

  11. 档案与民国史研究的再阐释”工作坊顺利召开

  12. 常建华教授出席“70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13. 杨振红教授出席“古代东亚史的诸问题”工作坊


陈絜教授出席商周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1011日到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商周国家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邮科技大厦顺利召开。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陈絜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1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黄国辉老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著名先秦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晁福林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分别致辞。晁福林先生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会议以及商周文明研究的前景表达了美好祝愿。杨共乐院长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自陈垣、白寿彝等先生以来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派风格,薪火相传,并对与会年轻学者寄予希望。

著名先秦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先生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尤锐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朱凤瀚先生的《新出金文与西周封国君主称谓》详细考察了公、侯、伯、男等西周封君称谓的意义及其使用的变化;希伯来大学尤锐教授则以《战国时期诸子关于国家起源的争论》为主题,在西方近代思想的比照下,分析了墨子、庄子、荀子、商鞅等战国思想家对国家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演讲极富启发意义,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与会学者既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专家,也有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他们不仅提交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其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无不钩深致远。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风格在这里自由展现、相互碰撞、交织融合,给现场的听众提供了一场学问和思想的盛宴。会上,陈絜教授作了题为《山东章丘所出过甘敦鼎与商周东土过族》的报告。

13日下午交流结束之后,黄国辉老师主持了本次会议的闭幕仪式,杜勇先生、陈慧教授、邓佩玲教授和徐义华教授代表参会学者分别致辞。会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顺利闭幕。


余新忠教授出席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


20191026日,为推动中外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幕。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来自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挪威等国的国外学者13人、中国学者17人(含2名香港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他们就长江与莱茵河的历史文化比较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有9个主题板块和1场圆桌会议,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力行主持的“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科大卫主持的“河流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钱杭主持的“河流与社会文化”;英国华威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教授何安娜、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民先后主持的3场“河流、港口与城镇文化”系列研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谢湜主持的“河流、交通与商业文化”;中山大学教授吴滔主持的“河流、技术与人地关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董少新主持的“河流、环境及产业文化”。圆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主持,参加讨论的学者包括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金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教授海恩·克莱曼、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吉普鲁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助理时坚东、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外事助理兼国际部主任张小兰、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也是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中外学者交流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分为研讨会和会后实地交流两个部分。在研讨会上,余新忠教授作了题为《清代长江流域城市水环境的问题探析》的报告1028日至31日,中外学者将在上海和江苏两地实地考察。

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中外学者交流活动是文化部“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国际学者访华项目的拓展和延伸,由2016年“东方文化研究计划”访华学者包乐史倡议举办,得到中外著名学者的赞同和响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复旦大学的全力支持,是中外各方积极合作的一次高端学术和文化交流盛会。


卞利教授出席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1026日至27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与文学创新”团队协办。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海峡两岸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杂志社、博物馆等机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收到论文66篇。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卞利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任小文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书记先后致辞,上海市委宣传部徐炯副部长讲话指出,今后在推动江南文化工作中,要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聚焦特色亮点,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参加开幕式。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主持专家主旨演讲,著名学者熊月之、滨岛敦俊、唐力行、陈忠平、刘石吉等教授分别对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江南三角洲开发史、徽州与江南文化、世界视野下的中国龙舟节文化、江南研究范式的反思等问题做了精彩报告。本次论坛议题丰富而广泛,分三组就“江南经济”、“地方文献与士人雅集”、“科举与教育”、“水利与城市”、“民间信仰”、“戏曲与园林”、“宗教与地域”、“艺术与消费”、“文化与传媒”、“区域互动”、“徽学研究”和“传说与记忆”等12个专题进行讨论。圆桌会议以“江南文化与中华源流”、“全球化视野下的江南区域”、“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上,卞利教授作了题为《宋明以来徽州地域乡土神灵的形塑与信仰认同的建构——以程灵洗与汪华为中心》的报告。

闭幕式由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主持,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徐茂明教授、洪煜教授作大会总结。参加本届论坛的我校代表还有钱杭教授、董丽敏教授、张剑光教授、吴强华副教授。

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师大创建于2007年的高端学术平台,在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本届论坛是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建设计划之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参与主办的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以社会史研究为特色的江南文化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中古帝制与地主经济形态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2019112日至3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由《历史研究》编辑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联合兴办的“中古帝制与地主经济形态高端论坛”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各科研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桂敏致欢迎词。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李治安先生、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教授做“试论中古帝制地主形态”、“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研究的由来与旨归”等主题报告。与会学者以努力构建多元文明视域下中古史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推动新时代中古史研究为宗旨,围绕着中古社会形态、军政制度、土地制度、户籍赋役、身份阶层结构、官私工商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与切磋交流。既有分领域探研,又有全局性概括。既有缜密实证,又有宏观思考。除政治制度和政治史等领域的学者外,会议还邀请了半数以上的经济史学者,力求推进经济史、政治史交融基础上的中国社会形态及发展阶段研究。学者们致力多样化实证基础上的本土化中国历史的理论建构尝试,在运用出土简牍探讨秦汉授田制及多重性地主经济等环节上颇有学术突破。与会者普遍反映,论坛建树良多,收获满满,学术水准之高,为近年所少见。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10月,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历史研究》编辑部和云南大学历史学系就曾成功举办过“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这次论坛应当是对36年前首次会议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夫马进教授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


20191025日下午,京都大学荣誉教授,日本最高学术奖“学士院赏•恩赐赏”获得者夫马进先生作客“百年南开大讲坛”,以“燕行录赵显命《归鹿集(沈行日记)》所见中国观察”为题于历史学院海宗轩(119)进行了学术报告。讲坛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师郑琳翻译。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余新忠教授及60余位本科生、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讲坛。

夫马老师幽默地以朝鲜人与汉人笔谈中有趣的故事为开头,吸引了大家对于《燕行录》的兴趣。朝鲜人为什么总爱在笔谈中提到汉人所不愿接受的满族统治?朝鲜王朝究竟有着怎样的反满情绪与反满意识?以这个问题为起点,夫马老师引导大家一起研读了乾隆八年(1743年)赵显命出使沈阳的日记(《归鹿集(沈行日记)》),以及同一时期朝鲜王朝的官方记录。

对于认为“胡人无百年之运”的朝鲜来说,在入关后的第99年清帝东巡一事格外引人注意。朝鲜人希望清朝能从内部毁灭,赵显命的记录中乾隆帝的好功、诸子的无能、群臣的谀谄的描述也反映了这一意识。然而,英祖实际上却在担心:如果满族被赶出北京,为了避免受到蒙古乌珠穆沁部的侵扰,会选择过鸭绿江经长白山返回其发源之地的路线,而这会对朝鲜造成威胁。《朝鲜王朝实录》与《承政院日记》中王臣对答的记录更反映了朝鲜朝廷内的这一近乎共识的理解。故而,在表面的反满之下,朝鲜其实更希望中国(清朝)能够稳定,正如英祖所言“郡(中国)无事,村(朝鲜)无事”。借用卡尔•曼海姆的概念,夫马老师将朝鲜朝廷的反满态度称为“虚伪意识”,实际上是英祖为了巩固国内统治而做出的表态。这一意识弥漫于朝鲜王朝,赵显命私人记录中潜在的“天命归清”的观念与其报告中“不过数十年而亡”的相互牴牾正是这种意识的一种体现。稍后时代洪大容对于朝鲜的批评更加证实了朝鲜王朝中这种“虚伪意识”的存在。

通过这一题目,夫马老师更加强调到了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看赵显命的《归鹿集》而不去考虑朝鲜朝廷的政局与意识的话,很容易误解这一时期朝鲜知识分子对满族的态度。对于史料要怀有怀疑的意识,尽量多地收集史料,并考虑其中有无虚构与虚假的东西。讲座结束后,夫马先生就朝鲜洪大容《湛轩书》的使用对这一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对于朝鲜华夷意识的形成以及英祖个人性格与虚伪意识之间的关系,夫马老师都做了回答并给出了有益的指导。


陈絜教授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


   201911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与旅游部、科技部、国家语委、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八部委联合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主持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贺信。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他勉励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孙春兰在讲话中强调,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贺信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加强收藏保护,推进著录考释,完善人才培养,注重活化利用,真正做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代表在会上相继发言。

我院朱彦民教授、中心陈絜教授受邀出席座谈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中国上古史与甲骨、金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传统,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如今,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使命,抓住发展机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夫马进教授受邀做客南开史学伯苓班系列讲座


20191031日晚上7点、113日下午2点半,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夫马进应邀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在历史学院天挺阁分两场(3334)发表了题为《中国史与世界史上的讼师》的报告。孙卫国教授和余新忠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讲座,历史学院王美平副教授和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张雯讲师分别承担了两场讲座翻译工作,历史学院刘晓教授、卞利教授,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以及来部分自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外校的老师,历史学院伯苓班成员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约70余人参与并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夫马进教授以《点石斋画报》的一幅《讼棍宜惩》插图引入报告的研究对象“讼师”。中国古代的讼师类似日本的公事师,而“师”字在日本具有贬义。夫马进教授从自身研究心路历程谈起,讲述他对讼师感兴趣的过程以及想要为讼师“洗冤”的研究初衷,从而由讼师研究转向诉讼制度和诉讼秘本的研究。他以王有孚和杭州民变等相关史料为例,为同学们展现了百姓依赖却又厌恶讼师的概观。其次,夫马进教授比较了古希腊社会的“讼师”苏格拉底和中国春秋社会的“讼师”邓析,认为就《春秋左氏传》和《国语》而言,在春秋时代庶民间的诉讼没有古希腊多,且看不见古希腊的シユーコパンテース(提诉常习者)。接着,夫马进教授以王符《潜夫论笺》为例,指出后汉时代已有上诉制度,县之下的乡或亭也会受到诉讼审理。宋代以后“健讼”“讼师”等词汇出现,同时大量科举失败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成为讼师。此外,夫马进教授提出中国史“四划分论”,即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然后,夫马进教授对16-17世纪的英国、朝鲜和日本的“讼师”进行研究,指出:讼师被译为pettifogger不妥,因为中国的讼师并未被政府承认,而英国的pettifogger受到政府的考核;日本江户时代的“公事宿”类似中国古代的“歇家”,为从乡下到江户的诉讼人提供宿舍,而公事师作为公事宿的老板提供代作诉状等工作。

最后,夫马进教授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几个开放性的问题以供大家思考。他比较欧洲与中国讼师产生的原因,认为欧洲的诉讼属于格斗技方审判,是出于保护个人的民主制的权利意识;中国的诉讼则是出于个人在究问式审判中保护自己的情理意识。他进一步提及秦汉以后的社会是没有共同体的社会,只有家族才给予个人归属感,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此外,夫马进教授又提出一个问题:明清时期下层人士不经过地主或官员许可直接上诉(比如佃户不经地主允许而直接上诉)的现象与封建秩序是否矛盾?

这次讲座展现了夫马进教授个人研究的心路历程和宏大视野下强烈的探索心,同时夫马教授的幽默和谦虚也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讲座在全体参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成功举办


    2019111日下午,“多重视野下的科技与人文”学术座谈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127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共同举办。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桂敏教授致欢迎辞,她简要介绍了历史学院的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与科研动态,并向来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一行表示欢迎,祝愿他们调研顺利。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院长王键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盛情接待,希望此次调研成为一次学术之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更好的促进两院的合作。

本次会议共分“科学史学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两个主题,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交流。

第一场由历史学院副院长付成双教授主持,他表示两校应在学科建设上积极讨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进科技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陈丽云教授介绍了科技史在学科基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术平台的搭建等基本情况,及未来的总体目标与研究方向。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谈及我院科技史学科的发展设想,他认为基于历史本位的科技史研究,要展现一种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人文关怀,还要建立各学科整合机制,改革当下的教学与研究体制,深入科学技术的内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第二场由科技人文研究院书记、常务副院长梁尚华教授主持,他提到中医学虽然属于医学,却蕴含丰富的人文属性,希望两校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深入交流。王键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他认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关键在“促进”与“高质量发展”这两点,需要彰显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进而推动中医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余新忠教授认为应该辨证看待中医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通过历史学的考察既要认识到现代具有完备建制的中医学内部传统的一面,也要剖析历史上传统中医的再发明与顺时而变,进一步发掘中医学的文化属性,推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

闭幕式上,余新忠教授再次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的来访表示感谢,表示会继续推动两院的学科交流,互相借鉴学科建设的经验。王键教授致闭幕辞,他以“时间与空间”、“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医学”、“中国与世界”、“机遇与挑战”五组词汇总结本次座谈会,他希望两院可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密切交流,共同发展。


第二届京津冀研究生清史及明清社会经济史论坛”成功举办


20191115日下午,“第二届京津冀研究生清史及明清社会经济史论坛”开幕式在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开幕式由硕士研究生徐旺主持,欢迎参会的各位老师与同学,并简介举办本次论坛的缘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致欢迎辞,在致辞中,常建华教授梳理了当下明清史学界的热点问题和学术动态,介绍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近期的学术活动和即将出版的各类书籍,并指出京津冀地区青年学子间增进清史学术讨论十分必要。最后,常教授预祝本次论坛圆满举行,勉励各位同学积极交流学术、增厚友谊,争取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再获进益。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共有29位研究生同学提交论文,分为两组进行分会场报告。A组主题为“清代政治”与“区域社会文化”,点评专家为常建华教授、张传勇副教授。B组主题为“社会经济”、“法制与社会”和“医疗文化”,由卞利教授、余新忠教授进行点评。分会场报告由发言人报告、评议人评议、补充与回应、相互讨论、专家点评等环节组成。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同学互评细致准确,言之有物。点评专家既对各篇报告长处优点予以肯定,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和问题,为与会同学进一步改进论文、增进思考指明方向。

论坛于1116日上午闭幕,闭幕式由硕士研究生刘曦泽主持。首先由何建华、屈成两位博士研究生进行AB两组总结发言。最后,由卞利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余新忠教授致论坛闭幕辞,对京津冀地区青年学子学术交流活动寄予厚望。


抗战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讨论会顺利召开


20191130日上午,“抗战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讨论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开幕。40余名专家学者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部分学生60多人参加了此次讨论会。

开幕式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抗日战争纪念网唐智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先后致辞,分别就举办这次抗战学术讨论会的意义、目的和筹备情况作了介绍。王建朗指出,在中国近代史所有时段的历史研究中,抗战史研究最为热门,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近30项课题的立项更助推了它的热度,但热门之下仍有诸多研究不充分的地方,即便是积淀较深的研究议题也还有继续讨论的余地。

30日上午、下午各进行了两场讨论。上午第一场讨论由王建朗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李金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卞修跃、《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编辑吴志军分别就“抗战史研究的冷与热”“十四年抗战史的分期问题”“全面抗战、全国抗战及其他”等内容先后发言;第二场讨论由高士华主持,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殷燕军、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鹿锡俊、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宋志勇、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院教授祁建民、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明楠分别就“战争偶然性问题”“日本学界对战时中共史的研究”“战后日本侵华战犯审判研究史”等相关内容先后发言。

  本次讨论会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总结了建国70年来的抗战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就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与会专家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725日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专家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抗战研究不再局限于中国大陆,应该放眼世界;要善于利用各国的二战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尽量避免研究碎片化;虽然历史无法重构,但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证,可以无限接近历史的真实。

历史学院、日本研究院师生积极参加此次会议,江沛、李金铮、宋志勇、刘岳兵、王美平、贺江枫、张岩、郭循春、张展、马思宇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发言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


档案与民国史研究的再阐释”工作坊顺利召开


20191116-17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民国档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档案与民国史研究的再阐释”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召开。工作坊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马思宇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共提交学术论文29篇。

在工作坊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介绍了馆藏民国档案的数字化及其对外利用情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介绍了学院在民国史研究方面的研究队伍及成果;《民国档案》主编杨斌介绍了近五年《民国档案》公布民国档案资料、刊发民国史研究论文的情况。

工作坊共分六场进行研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卫清、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鹿锡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曹必宏、杨斌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金铮、王文隆分别主持各场,并进行相应点评。

本次工作坊入选论文运用国内外档案资料,展示的问题意识强烈,创新意识明显,研究领域涉及北洋政府的军政冲突、对外交涉,国民政府的军事动员、外交政策、经济运作,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事活动等诸方面。讨论过程中,参会学者针对报告内容展开纷纷提出疑问和意见建议,在激辩中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各位学者均认为,对于档案在民国史研究中的利用,不能局限于新档案资料的挖掘,而应着眼于拓展新视野,利用新方法,将档案运用与民国史研究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本硕博同学积极参加了此次工作坊讨论,关鑫宇、黄镔、张维达、史玉渤等同学提交的论文得到与会学者们的好评。最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任贺江枫主持闭幕式,再次感谢与会学者莅临会议,希望大家今后为民国史研究的深化而努力。

开展民国史研究的工作坊,是《民国档案》杂志联系海内外学者、沟通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也十分赞同这一针对性强、简便灵活、高效率的学术交流方式,并期望能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开展进一步合作。


常建华教授出席“70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1221日至22日,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区域历史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联合主办的“70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由南昌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恩华教授、江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汤水清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共收到论文40余篇。会议分为大会主题报告和小组讨论两个阶段,5位海内外著名学者作主题报告发言,40余位学者小组发言,与会学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并进行了广泛交流。会上,常建华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的中国区域史研究》的报告。


杨振红教授出席“古代东亚史的诸问题”工作坊


20191228日,“古代东亚史的诸问题”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召开。工作坊开幕式由韩国学研究中心孙卫国教授和日本金泽大学人类社会学域历史文化学科古畑彻教授致辞,两位老师希望能够以工作坊的形式加强两校的学术合作。

古畑彻先生宣读了《<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文武王1516年条の薛仁贵新罗征讨记事にしいて》一文。古畑先生以《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文武王1516年条中对薛仁贵征讨新罗的记载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了池内宏、津田左右吉等学者在“满鲜史”框架下的前置研究,指出池内宏以中国方面史料为真,以朝鲜方面史料为伪的研究取向存在可商榷的空间,提出应该将中国、朝鲜方面史料视作具有同等独立性的资料进行研究。古畑先生展示了《三国史记》、《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中的相关史料,在细致考证的基础上指出《三国史记》中相关记载不符合时间顺序的状况并非来自《三国史记》编撰过程中的杜撰,而是有其自身逻辑的。在此基础上,古畑先生回应了韩国卢泰敦先生对于其学说的批评,认为卢泰敦先生存在误读史料的问题,并不足以推翻古畑先生的论述。此外,古畑先生指出拜根兴先生基于《夏州都督太原王方冀碑》的最新研究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

杨振红教授宣读了《秦“从人”简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合从”》,杨教授指出“从人”指秦灭六国时参与过反秦斗争的旧六国人。杨教授在重新释读、标点岳麓秦简(五)013——018简的基础上,认为简中的从人是乐毅族人赵国乐突的亲属和舍人,秦灭赵后这一人群流徙至代、齐之地成为代盗,上文提到的简是在讨论如何处置这些人。里耶秦简中亦有“从人”简,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里耶秦简与岳麓秦简的关系。杨教授结合《战国策》、《史记》等传世史料,认为“合纵”之“纵”原为“从”,展现了出土文献对于传世文献的补证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戴卫红教授肯定了杨振红教授的细密考证,在细读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人”内涵与外延、“从人”简中族的概念等问题。王安泰副教授针对“合从”发展“合纵”的原因及其历史细解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