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重大项目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结项成果出版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4-01-09浏览次数:11

中心重大项目“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结项成果出版


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承担的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06JJD840008),出版了两项最终成果,一是独著的《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9月出版,全书分为四编十四章;二是主编的《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38月出版,是课题组七位成员执笔共同完成,全书分为七章。

《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在剖析以往宗族制形成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藩篱,另辟蹊径,主要探讨了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宋元明宗族形成的关键问题入手,论述朱熹《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的关系,元代墓祠祭祖、族谱与宗族的关系,明代风俗变迁与宗族普及的关系,揭示了宗族普及的历史过程;二是着眼于山西洪洞县与安徽徽州南北方不同地域宗族形成问题,提供比较分析的个案研究事例,归纳出华北宗族在商业、科举、教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洪洞宗族模式,并反思以往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徽州生态型宗族模式,强调习俗与教化在徽州宗族组织化中的重要性;三是提出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概念,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代福建的族正制度。本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的宗族形态,对于认识宋以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选择山西中东部、河南北部、河北沧州与宝坻县、江西万载、湖南曾氏不同地域特别是研究薄弱的华北地区的宗族为研究对象,注意观察宗族与地区、州县地域社会的关系,阐明宗族形态的特征;从长时段的历时性考察宗族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置于整个社会变迁分析,从而深化对于宋至民国时期以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变动的认识。认为宋以后华北地区也经历了建构新宗族形态的历史过程,大致上与华南宗族经历的历史过程相同,华北宗族虽然也是在明代中后期组织化并开始普及的,但是深入民间则是在清中叶以后,民国时期宗族仍很兴盛,因此清中叶至民国是华北宗族的重要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