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华教授主编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3-08-30浏览次数:10

常建华教授主编《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出版


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主编《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今年八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06JJD840008)的结项成果之一,由课题组的七位学者执笔,共同完成。全书分为七章,50万字。

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不同地域特别是研究薄弱的华北地区的宗族为研究对象,注意观察宗族与地域社会的关系,阐明宗族形态的特征;从长时段的历时性考察宗族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置于整个社会变迁分析,从而深化对于宋至民国时期以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变动的认识。

本书的结论是:宋以后华北地区也经历了建构新宗族形态的历史过程,大致上与华南宗族经历的历史过程相同,除了以往学者的研究外,本书对于江西万载、湖南湘乡宗族的研究也能证明此点。在发展阶段上,华北宗族虽然也是在明代中后期组织化并开始普及的,但是深入民间则是在清中叶以后,民国时期宗族仍很兴盛,因此清中叶至民国是华北宗族的重要发展阶段,比起华南的宗族来说,宗族制度的大规模普及与宗族组织化稍晚一些。在宗族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宗族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地域社会环境不同而具有自身特色,如元代山西的世侯、佛教信仰,明清时期的经商,都为宗族特上了特有的色彩。豫北、沧州则由于移民以及相关的卫所军户制度,为宗族形成打上了印记。华北宗族也有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各种制度表现,如祠堂、族长、族规、族谱、族田、族学等,当然其普及与发达程度略逊于华南地区。即使在新宗族形态制度表现不明显的地方,宗族亦然依靠祖先崇拜,借助墓祭、族会、修谱等发挥作用,清代顺天府档案揭示出的宗族活动与存在形态,表明绝不能低估华北宗族的社会角色。宋以后社会文化的走向给予华北宗族深刻影响,宋元理学的宗族建设主张影响了豫北、沧州宗族的建构,明清之际大儒孙奇峰的事例尤为突出。宋至民国宗族组织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成长过程,导致族权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民国,宗族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调整观念与制度建设,大致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目录

  1. 宋代宗族的区域差异与社会变迁(王善军教授执笔)

  2. 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王霞蔚讲师执笔)

  3. 豫北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申红星副教授执笔)

  4. 河北沧州宗族与地方社会(于秀萍副教授执笔)

  5. 清代顺天府宝坻县宗族与村庄秩序(王洪兵讲师执笔)

  6. 祠堂视野中的地域社会(罗艳春讲师执笔)

  7. 科读、战绩与十九世纪以来湘乡大界曾氏宗族的发展(郭玉峰副教授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