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与书讯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3-03-04浏览次数:10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哲嘉来中心讲学

2013228日下午,应余新忠教授的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哲嘉来访并为中心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近代东亚解剖学名词的翻译法:以语言背景与对应标准为坐标轴的再思考”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余新忠教授主持,数十名研究生到场聆听了演讲。

张哲嘉先生首先详细介绍了将西方解剖学译介到中国的四种族群、三类翻译家。第一批将西方解剖学介绍到中国的是14世纪活跃于中国与中亚回回,他的有着先天优良的语言条件,熟悉汉语和阿拉伯语,但他们译介的成果很少被时人注意,且流传到现在的不多,他们对特定解剖学名词的翻译法最终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17世纪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比回教徒更热心传播知识,但这一时期对解剖学的译介较少,且华洋合译常常画虎类犬;18世纪以合信与德贞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在解剖学翻译中成果显著,且华洋合作中经过充分沟通,他们翻译的词汇有小部分存留到了现在。19世纪的日本是另一重要翻译名词的来源,张先生以兰学家杉田玄白师徒三代不断修订《解体新书》的个案来展现日本的翻译过程严谨、解释不厌其烦且乐于积极修行。这也使得本来语言条件最差的日本译者所翻译的名词,成为西方解剖学名词汉译中影响最大的,不少译法沿用至今。张先生接着以语言对应程度的角度解读了西方名词汉译的策略,在对应关系明确、完全不能对应和对应疑似之间三段“光谱”中,张先生各举了十分具体的例子,来展现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张先生的演讲深入浅出,将这一看似枯燥的题目讲得引人入胜。接着到场师生就诸多问题与张先生进行了交流。余新忠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指出近代新名词的汉译是当今的学术热点之一,张先生有着很好的语言能力,因此对这一课题驾轻就熟,同时也对同学们继续关注这一学术热点提出了希望。



余新忠教授主编《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出版

中心余新忠教授与社科院近史所杜丽红教授共同主编的《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编选,旨在跳出单纯医学史的范畴,凸显当前医疗史研究的两个重要面相——社会史和文化史。强调将社会史的分析和文化史的诠释结合起来,不仅还原和描绘医疗史实演变的具体过程,更要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及其特定的文化含义。

第一部分“观念与方法”,重点关注西方医学史研究在从社会史向文化史转型时面临的理论问题,旨在为研究者梳理基本的学术脉络,并探讨了西方中国医学史学界目前关注的焦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医疗史与‘现代性’”,集中呈现了近代中国医学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中西问题。在回顾与总结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术历程之外,分别从理论检讨和研究范例两个方面,展示学界在省思如何从医疗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上所做的尝试和努力。

第三部分“问题与视野”,则收入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提出新问题,并尝试用新方法加以解决的一些范例之作,诸文均将医疗史的课题置于社会历史的背景下,体现了医疗史研究的新趋向。

此读本作为一入门读物,旨在指导国内更多年轻学人接触、了解和实践医疗社会文化史,本书最后所列的延伸阅读书目也可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医学史的经典著作和最近进展。

目录

导言——新世纪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刍议/余新忠

观念与方法

从边际制造意义——新文化医学史/玛丽·E.费塞尔

情境中的医学——医学史研究述评/朱迪斯·W.莱维特

医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卢德米拉·乔丹诺娃

诊断的暴政——特殊疾病与个体体验/查尔斯·罗森伯格

增强医师的时间感、地方感与实践感——面向医师的中国医学史工作坊/韩嵩、安迪·帕姆

医疗史与“现代性”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梁其姿

从社会到生命——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余新忠

中国海关与国际化之脉络——以检疫制度为中心/饭岛涉

19世纪初牛痘的在地化——以《英咭唎国新出种痘奇书》、《西洋种痘论》与《引痘略》为讨论中心/张嘉凤

肺结核与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1895—1937)/吴章

1949年前中国的医学、性病与卖淫/安克强

问题与视野

大黄迷思”——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与文化意涵/张哲嘉

医生与病人——明代的医病关系与医疗风习/邱仲麟

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蒋竹山

习惯成四维——新生活运动与肺结核防治中的伦理、家庭与身体/雷祥麟

清洁”、“卫生”与“保健”——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公共卫生观念之转变/刘士永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杨念群

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杜丽红

延伸阅读书目

编后记/杜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