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本学期举行第三次活动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3-11-17浏览次数:10

     “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本学期举行第三次活动(2013/11/17


1116日下午两点半,“南开中古社会史研究班举行了本学期的第三次学术报告会。社会史中心夏炎副教授与天津师范大学的何德章教授、张葳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一同参与的还有历史学院的几十名研究生同学。

此次活动由夏炎老师主持,2011级硕士生龚珍同学做了题为《蔓菁早期栽培史再考》的报告,龚珍同学首先谈了选题缘起,认为植物与动物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媒介,从这一视角探讨历史上的动植物与人的故事是历史研究的崭新理路。以往的生态环境史研究大多从木本植物着手,强调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而“蔓菁”作为草本植物,这类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同人类相互作用的历史,表现出来的则是“温和”的协同共进的过程。通过探讨作为草本植物的蔓菁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挖掘蔓菁在中国古代早期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最终从蔓菁栽培史这种纵向的历史脉络表达中窥测从草本植物看人与植物、人与自然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最终上升到社会的发展变迁问题。报告围绕蔓菁在西北与汉地不同的种植背景与生长环境、不同的需求以及由此衍生出对西北地区蔓菁来源路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与交流中,几位同学针对龚珍文章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可行性建议,其中,2012级博士生方万鹏同学指出在做自然环境的知识阐述与社会背景的铺陈时,要注意与问题本身的融合,不要弱化这一方面的力量;关于作物的特征与传播路径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强自己对于问题的探索,所驳观点并没有完全说死;而关于方法论方面的探讨,他建议是否可以适当突出自己环境史方面的专业优势。

最后,天津师范大学何德章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商榷”性质的方法论一定要稳妥,所引用的这些汉代地理、环境的这些大的背景所采用的证据,是否可以反过来采用,面对不完整的文本,关键在于对于史料的把握与判断,进而何老师自然的引到了如何开展历史研究这一话题,他强调史学的生命力在于一种升华,而非“碎片化”,需要运用想象与延伸去拓展自己的视野与课题,在波澜起伏的历史书写中达到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