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9年工作简报第3期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0-01-01浏览次数:499

2019年工作简报第3期(7—9月)


目 录


  1.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2卷出版刊行

  2. 李金铮教授出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路径、制度与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

  3. 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

  4. 第四届“性别与中国社会发展: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5. 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成功举办

  6. 《冯尔康文集》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

  7. 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成功举办

  8. 衣若兰教授受邀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

  9. 钞晓鸿教授受邀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

10、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交叉科学论坛——人类生存史分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2卷出版发行


20198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2卷正式出版。《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2卷向读者呈现了5组论文计14篇。此外还有学术探讨性文章4篇、书评5篇。

礼仪习俗与生活一组四篇论文:刘尊志《汉代墓地石刻与相关问题》从汉代墓地石刻的类型的增加与墓地配置等,指出墓地的规划和布局及与墓地祭祀的关系;周尚兵《P.3644店铺徕客叫卖词与唐五代宋初敦煌日常饮食生活》利用文书中的调料清单,复原出敦煌地区调理饮食色、香、味的基本面貌,指出唐五代日常饮食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左福生《唐宋文人寺院读书的习尚演进》比较了唐宋时期文人寺院读书目的、寺院的待遇、文人与寺院关系的差异;王大伟《元代(增修教苑清规)中所见的教寺制度与生活方式》利用宋元时期的《增修教苑清规》,讨论教寺的内部制度和僧众生活模式。

图像与社会的两篇文章:尹承《“旱魃”形象考辨》、杨冰华《图像中的历史:民乐水陆画所见明清社会生活——以“堕胎落孕”“客死他乡”为中心》二文,均借助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相关问题,涉及民间信仰民俗,饶有趣味。

清代社会新探一组的三篇论文不仅视角新,而且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历史特色。王洪兵以顺天府四路同知设置为例,探讨清代京畿协同治理模式,为近代以来京津冀地区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郭瑞鹏《兵民之间:清中期逃兵的生活众像》讨论乾隆朝的逃兵问题,王燕《税收、生计、动荡:清季杂税苛繁与民变频发》探讨了清季因过分的杂税征收引发的区域性抗争对于清朝整体性瓦解的深刻社会影响,耐人寻味。


李金铮教授出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路径、制度与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825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路径、制度与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实业部门的人员100余人与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李金铮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研究员、《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沈祖炜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研究员、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刘瑞旗董事长等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两场主旨报告。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杜恂诚教授、复旦大学朱荫贵教授、日本信州大学久保亨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国斌教授进行主旨发言。魏众研究员主持本场主旨报告。第二场主旨报告,分别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林满红研究员、南开大学王玉茹教授、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忠民研究员做主旨发言,魏明孔研究员主持。其后,会议还举行了四个平行论坛。


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


2019910日,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综合业务西楼报告厅开幕。百余位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追忆郑天挺先生的光辉业绩和他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史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朱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冯尔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欧立德,以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负责人、郑天挺先生家属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王新生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向郑天挺先生亲属表示问候。他谈道,今年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今天是教师节,大家齐聚南开,共同纪念、回顾郑天挺先生的业绩、贡献,研讨明清史学,意义非凡。郑天挺先生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学科人才,为南开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缅怀先生,要更好的学习、传承郑天挺先生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铭记初心,进一步弘扬南开史学风范和优良传统。

  开幕式后,冯尔康、欧立德分别围绕主题“西南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以郑天挺教授为例并以他的《西南联大日记》为资料”“郑天挺谈八旗制度”发表了主题演讲。随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生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乔治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张伟然、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仁善分别作“郑天挺与西南联大”“解读郑天挺先生《清史简述》”“郑天挺之明清史讲义及相关的学科建设”“郑天挺先生的书法爱好”“郑天挺与法权讨论会——兼读《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专题演讲。

  其后,会议举行了3场“明清史专题演讲”,4场“分组报告与讨论”。与会学者围绕相关史学话题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会上,中心冯尔康教授、常建华教授、张传勇教授、许檀教授、余新忠教授、卞利教授分别作了报告。


第四届“性别与中国社会发展: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201996-8日,第四届“性别与中国社会发展:新史料、新观点、新视角”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三家妇女期刊的主编、编辑80余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开幕式由来自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侯杰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江沛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教授致辞。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李志生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姜进教授,分别以中国大陆70年来古代性别史研究回顾、北美地区女性主义史学为论题进行了第一场主题报告。在第二场主题报告中,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卢建荣教授对台湾的妇女/性别史研究进程进行了回归和总结,指出性别史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侯杰教授以《从社会史到社会性别史:中国近代妇女/性别史的发展路径》为题展开论述,从方法论等层面分享了关于中国近代妇女/性别史的研究经验。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学者们围绕着“新中国70年:社会性别史研究理路与方法论”“性别与媒介”“职业女性与女性职业”“女性与法律”“性别与空间”“女性与身体”“性别与婚姻”“女性与政治”“文本内外的传统女性”“女性形象建构”等专题在分论坛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有效避免了议题分散,论文发表人和评论人简单角色互换等问题,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闭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张淑一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崔莉教授等人分享了关于性别史研究的个人体验和参会心得,并评点了部分优秀论文。


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成功举办


201997-98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历史学院352室隆重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研究》、《民国档案》等期刊杂志的编辑参与本次会议。本次工作坊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自身研究方向,畅所欲言,开展积极的学术交流。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文隆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江沛教授致辞。江沛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并希望借由工作坊搭建一个学者交流的学术平台,简短的开幕式过后,工作坊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和战与出路”、“日本与中国”、“秩序与变化”、“学生与劳工”、“认同与认识”、“变局与策略”等六个主题发表与讨论,每一场次设置三至四名报告人。本次工作坊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评议人,每一位学者报告之后,与会其他学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现场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第一场,“和战与出路”中,三位报告人围绕着和平与战争为主题,王文隆副教授报告了甲午战败对于国内秩序变化的影响,陈志刚副教授发表关于八·一三事变期间,英美在上海中立问题的合作与分歧的报告。其中马建标教授的《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巴黎和会期间王正廷的政治处境与身份认同》一文,引起了较多的讨论,学者们对于民族主义的个性表达一词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场,“日本与中国”中,三位学者分别就中日政治外交关系的一个侧面,报告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其中王美平副教授认为通过日本对于五四运动的观察与反应,反映出近代中国不但“弱国无外交”,而且“内政亦无法自主”的处境,承红磊副教授则详细叙述了日本在护国运动期间的南北妥协,张展老师则论述了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诱降国民政府的“和平工作”依旧无果这一问题。

第三场,“秩序与变化”中,川岛真教授通过日本如何看待联合国的形成,探讨了中日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姚百慧教授则评述了中国学术界对中法建交史的研究状况,邓丽兰副教授则通过上海直接税局稽征所得税风波探讨了国民党财政治理中的制度性腐败问题。

第四场,“学生与劳工”中,李永胜教授与谭皓副教授报告的主题与留学生相关,前者论述了顾维钧参与中国留美学生会的各种活动及其对顾维钧产生的积极意义,后者详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北平日本留华学生的留学生活。贺江枫副教授与马思宇老师报告的主题则是与劳工有关,贺江枫副教授聚焦于冀东非武装区劳资冲突的典型案例——1934年开滦五矿罢工,认为其不但可以窥视华北地方政府的多元面相,亦可以从国际路径反观抗战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马思宇老师报告了省港罢工纠察队与国民革命,其集中体现了反帝群众运动军事化与军事组织政治化。

第五场,“认同与认识”中,三位学者报告的主题依旧与日本相关,尤淑君副教授认为1875-1903年期间,琉球士族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变化,其从抗日走向亲日。王萌副教授则通过对《异族统治中国史》成书的考察,认为其反映了战时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个侧面。戚昱明同学则报告了蒋廷黻先生在1931-1938年期间,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第六场,“变局与策略”中,郭宁老师详细论述了一战初期中国的中立,张岩老师则关注“一战华工”的两套论述形式,即国家视角与华工视角。郭循春老师通过社债交涉为例,来说明满铁的政治、外交作用。高翔同学则论述了蒋介石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军事工业建设,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军事工业建设有限,并未达到蒋介石的预期。

总体来看,学者们的文章偏向政治外交史,尤偏重中日关系的领域,但所论涉猎甚广。闭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贺江枫副教授代表致谢,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莅临再一次表达了感谢,并希望“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坊”可以一直举办下去,至此工作坊圆满结束。


《冯尔康文集》首发式在南开大学举行


2019911日晚,天津人民出版社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冯尔康文集》首发式”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挺阁举办。冯尔康先生、天津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庆先生、天津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刘文君、天津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韩玉霞等《文集》编辑郭晓雪、杨轶、李佩俊、康悦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治安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王跃生研究员以及参加第5届明清史国际研讨会的几十位学者参加了此次首发式。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江沛教授主持首发式。

《冯尔康文集》计10卷,各卷主题分别为:《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清代宗族史论》《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研究》《清史专题研究》《雍正帝及其时代》《徽学研究》《文化史散论》《史料学研究》《师友述怀·序跋札记》。收入冯尔康先生治史60年来在明清史、社会史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读史札记、序跋书评等,也包含冯先生回忆师生的文章等,计403篇,共460万字。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先生,就杜家骥教授和他共同为《冯尔康文集》10卷本所做的各卷解题进行了说明,从各个角度对于冯尔康先生的研究予以点题,高度评价了冯尔康先生的学术功底和开拓精神。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治安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范金民教授、天津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刘文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王跃生研究员、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教授、故宫博物馆章宏伟研究员先后发言,对于《文集》出版予以高度评价,称其出版,不仅是对冯尔康先生辛勤耕耘60余年学术生涯的一个小结,也是对南开明清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个小结,冯先生承继郑天挺先生的学问,带动了中国明清史领域的发展,而且还是社会史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至今社会史领域已蔚然显学,对20余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深具影响。

会后,参会的师生排起长龙,请冯尔康先生在所著图书上签名留念,与冯尔康先生合影留念,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成功举办


2019921日至22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来自海内外的25名学者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近年来,在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的推动下,中心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中古时代的社会史研究。从2017年开始,举办“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学术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邀请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汇聚南开,展开小而精的学术讨论。工作坊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第一届的主题是“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2017),第二届的主题是“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2018)。今年是第三届,主题是“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2019)。拟以中古时代的中国为特定研究时空,以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对于中古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围绕文本、史实与方法,本届工作坊设立了五个相关论题:1、传世文献、简牍、文书、石刻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塑造;2、女性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及其在中古时代的历史定位;3、中古女性的思想与信仰;4、中古女性的日常生活;5、中古女性史研究的范式与路径。

每届工作坊结束后,会约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论文集。今年九月,第一届工作坊的论文集《中古中国的都市与社会: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文集之一》刚刚正式出版。

两日充实的议程之后,本次工作坊圆满落下帷幕。作为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本次会议的规模比之前两届更为扩大,通过有益的学术交流为中古社会史、女性史研究注入新鲜力量。


衣若兰教授受邀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


2019923日上午,在历史学院天挺阁,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衣若兰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第30讲,发表了题为“明清夫妇合葬墓志铭探研”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卞利主持,余新忠教授、张传勇副教授及历史学院伯苓班学员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约40余位同学聆听了讲座。

报告中,衣若兰介绍了墓志铭的概念和学界利用墓志铭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认为,墓志铭是由志和铭两部分构成。指出:与正史中的《列女传》相比,作为公开化的女性生命传记,明清时期夫妇合葬墓志铭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接着,衣若兰试图从墓志铭义例和书写的变化,探讨了明清史学书写中的性别概念。

在对明清夫妇合葬墓志铭的义例和书法演变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之后,衣若兰重点分析了墓志铭的文体源流、内容要素、撰写标准与基本范式。指出:明中叶出现许多“暨配某氏”题名的现象,从书写内容和方式上看,明代中叶夫妇墓志铭更重视对情的叙述,而清代夫妇合葬墓志铭则侧重于礼的表达,注重对贤妇、贤母、节妇形象与妇人从夫之义的表彰。衣若兰通过对明清两代夫妇合葬墓志铭的对照发现,清初士人更为关注女性墓志铭恶义例与合礼问题,清人求证古史或经典的例证,批判明人墓志铭为女性立传不合古法,这反而从另一个视角凸显了明中叶以来文坛的尚情风气,以及清代包括墓志铭在内的女性传记中情感表达的退缩。

提问环节,衣若兰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性别史视角之历史书写、女性墓志铭的义例与书法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余新忠教授还就墓志铭义例如何展现明代重情、明清女性地位、墓志铭文本表达与实际生活等议题与衣教授进行了讨论,张传勇教授也就墓志铭与死亡文化的结合问题,同衣教授进行了探讨。

本场讲座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衣若兰对明清夫妇合葬墓志铭的解读及史学史与性别史相结合的独特研究视角和方法,使广大同学深受启发。


钞晓鸿教授受邀做客南开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


2019925日,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钞晓鸿于历史学院天挺阁发表了题为“景观的迷失与错位:基于明清地方志的分析”的报告。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余新忠教授主持,徐泓教授、张传勇副教授、张岩讲师及历史学院伯苓班学员与部分研究生、本科生等50余位同学聆听了讲座。

钞晓鸿首先以史学的新趋势:将国际视野与传统精华相结合为引,介绍了“景观”这一概念的学术综述。从叙事性传统史学到问题性新史学,以亚历山大··洪堡与理查德·哈特向为始的关于“景观”的讨论,到斯宾格勒与达比将景观学与历史地理学进行了区分与融合,西方对于“景观”概念的讨论体现出对地方性静态景物的动态考察新视角。接着,钞晓鸿将方志学概念引入,以中英文双语的形象解读探究景观生态学、景观史与地理学、环境史学之间的有机联系。

接着,钞晓鸿重点以浙江衢州崔耿《女楼记》及王世贞诗为两项代表事例,说明在对景观的分析中,地方志出现的种种“不合情理”的情况。前一事例分析了不同版本的地方志可能对文章名甚至作者名讳产生误读,而对后一事例,即王世贞到达之地是“黄榆岭”还是“马岭”的分析,结合了相关的地理学考证,综合得出了能够被引证的正确结论。钞晓鸿强调,利用地方志进行历史研究,要着力看到其背后蕴藏的本源,在摘录、博引中发现利用其的旨趣所在。除了能够找出地方志中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发掘其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利用而不是一味摒弃“错误”的史料。

在提问环节,钞晓鸿分别就师生提出的关于环境史研究范式、地方志的利用与辨伪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徐泓教授就明代地方志利用时注意的问题做了精彩点评,张传勇副教授与张岩讲师也就各自研究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讲座给予自身以极大启发,希望伯苓班史学系列讲座能够多多举办。


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交叉科学论坛——人类生存史分论坛成功举办


2019927日,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交叉科学论坛——人类生存史分论坛在津南校区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论坛分两场举行,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9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精彩报告。校人文社科部副部长管健教授代表学校出席开幕式并向报告人颁发了纪念证书,开幕式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江沛教授主持。

管健副部长首先向与会校内外专家表示欢迎。她表示,南开大学秉持文理并重的发展原则,正在积极推进交叉科学的发展与建设,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对于未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4211”战略与实施模式。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推动学校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并启发师生们积极参与交叉学科的建设,在学术与科研中拓宽思路,求真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的报告,选题大小不等但视角独特、方法新颖,呈现出了极为宽阔的学术视野,产生了深刻的学术启发。第一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题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机械的辨识”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夏明方教授题为“什么是灾害?——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变奏”的报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题为“突破近代科学统制:跨越两种文化鸿沟”的报告,江沛教授题为“交通体系与近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革”的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入讨论了科技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科学必须与人文相结合以免科技失控的警醒。

在第二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孙方圆博士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宇奇博士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方万鹏讲师,分别以“河川与战争:以宋夏战争中的马岭水为研究中心”、“重塑新疆水利史:一个走出中原中心主义的尝试”、“经验、路径与学术话语的生成:从水力磨坊看20世纪以来中西学界水能利用史的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分野”为题,进行了相关报告,提出了水质影响战争进程、新疆地域技术独立性和中西学界对于水能利用的不同看法。南开大学文学院冉启斌教授在“人类与人类历史的语言学窗口”的报告中,从发声与发音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对语言学历史及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了极为有趣的探讨;南开大学法学院陈兵教授则以“科技变革法治:人工智能场景下消费者保护理路反思与重构”为题,从法律和技术视角对人工智能与人群消费理念及行为模式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在两场报告及论坛结束后的交流中,与会师生在研究视野、方法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