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8年工作简报第4期

发布者:历史学院发布时间:2019-01-04浏览次数:177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18年工作简报第4期(10—12月)


目 次


  1. 王先明教授、江沛教授、卞利教授、余新忠教授、夏炎教授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 第二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成功举办

  3. 朱彦民教授应邀出席“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4. 何朝晖教授应邀访问中心并发表演讲

  5. 夏炎教授携学生参加“石刻文献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

  6. 江沛教授、王先明教授参加华北历史研究协作座谈会

  7.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多名专家参加首届南开中国史前沿论坛

  8. 陈絜教授应邀赴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表讲座并参加“殷代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9.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1卷出版


王先明教授、江沛教授、卞利教授、余新忠教授、夏炎教授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01日至8日,应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的邀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代表团一行5人利用假期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研讨会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在首先参加的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东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拉瓦尔大学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YanCimon、魁北克省国际事务助理副部长E`ricMarquis、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院长GuillaumePinson、江沛院长先后致辞。

来自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和中国的学者共同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不同视野、不同选题、多种资料间的相互启示,都让学者们收获多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5位教授王先明、江沛、卞利、余新忠、夏炎,以研究主题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应邀参会,分别以“化西学为中学”、“清末中国人的铁路认识及争论”、“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东来与东亚海域贸易的发展”、“域外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陀罗尼经幢的建立与唐代地域社会史的重构”为题提交了论文,并在大会上进行了报告了,与各国代表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交流。同行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阎国栋、杨玉平教授也分别报告了“17世纪中期前俄国的中国形象”和“从法国外交部档案馆馆藏文献看‘礼仪之争’”。所有报告均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重视与好评。

随后,中心代表团与拉瓦尔大学负责国际部主任PoulinRichard教授进行了相互交流的讨论、就师生互派、继续支持举办研讨会达成初步协议,参观了拉瓦尔大学图书馆。在与人文学院负责人的会谈中,拉瓦尔方面有人文学院院长GuillaumePinson及语言学系、历史系主任参加。之后,中心代表团还访问了蒙特利尔大学人文学院,探讨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并邀请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教授访问中心。


第二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成功举办


由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于2018922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举行。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助推中古社会史研究,从2017年起开始举办“中古社会史工作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史相关话题,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学术交流,并与中西书局合作,每届出版工作坊论文集。第二届工作坊的话题是“中古中国的知识与社会”。

在中国的中古时代,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届工作坊围绕三个论题展开讨论:作为知识传播实物载体的简牍、写本、石刻中反映出的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文本与文学叙述在知识传播中的历史定位;思想与信仰中的知识储备及其发展变化。

开幕式环节,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与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分别致辞。夏炎教授介绍了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缘起以及本届工作坊的主题,并对各位学者前来参会表示感谢。李碧妍编审的发言则是从回顾上届工作坊开始,进而简要介绍和评论了本次会议的论文情况,并表达了中西书局为学界做贡献、多呈现优秀学术成果的愿望。

上午为主题演讲环节,首先由来自台湾史语所的刘淑芬教授发言。刘教授《弘福寺〈集王圣教序〉所见初唐的政治与佛教》,通过对弘福寺《集王圣教序》刻石的研究,讨论了初唐时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联,揭示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权力之争对一代高僧玄奘及其译经场所弘福寺的影响。此外,她还对与《圣教序》刻石有关的贺兰敏之和栖玄法师等人物有所讨论。夏炎教授对刘教授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该文颇具启发意义,开人眼界,并为刘教授介绍了《集王圣教序》更好的拓本。接下来是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教授的发言,他的报告题目为《近年唐代墓志整理的动向及其课题——〈新编唐代墓志所在综合目录〉的背景》。他先是梳理了上世纪各个年代学术界对墓志、石刻史料的关心、利用与整理情况,接着又分析了唐代墓志石刻资料的最近研究趋势。洛阳师范学院毛阳光教授点评此文,进一步补充介绍了洛阳与西安墓志整理工作的区别,以及民间收藏墓志的情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二年律令•史律〉“十五篇”与汉简四言体〈苍颉篇〉——周秦汉时期文字、小学的发展演变》,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所提到的“十五篇”和“史书”作了辨析,认为二者都是指《苍颉篇》,并探讨了其文体、内容、性质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徐畅教授对杨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回顾了相关的学术史,并补充了部分材料。毛阳光教授作了题为《龙门博物馆藏安建墓志释证——兼论唐代潞州地区的粟特人》的报告,在研究安建墓志、梳理安建生平的基础上,对唐代潞州地区粟特人聚居的情况有所揭示。中央民族大学蒋爱花教授点评了这篇报告,就文中引用的《康悰墓志》年代及真伪、唐代墓葬的胡族风格与图案等问题,与毛教授展开了交流。

下午为青年学者论坛,首先是日本明治大学梶山智史老师所作报告《霸史的系谱——五胡十六国史料的继承与再编》。梶山老师在梳理十六国史料存佚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晋书》与《资治通鉴》在编纂十六国史时相关史料的使用情况。他指出,《晋书》的十六国史部分基本承袭自《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等二手史料,而《通鉴》则是以《十六国春秋》为主,同时尽量囊括《燕书》等当时尚存的一手资料。王安泰教授点评说,这篇文章很重视文本脉络,详细地进行了资料比对。他认为,本文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一是各个史料内部的比较;二是《三十国春秋》的问题;三是“霸史”与“伪史”两种思维的问题。接下来,中山大学李晓红老师作了题为《先唐赋音文本:张融〈海赋〉并音考论》的报告,主要对《南齐书》所载《海赋》及其注音之意义进行了考察,并论证了《海赋》注音为张融自作。党超老师点评此文,就“并音”的概念以及明人杨慎对《海赋》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来自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的王庆卫老师所作报告题为《陕西文物单位藏卷所见敦煌文书的早期流散》。该文主要介绍了目前陕西省文物单位收藏的敦煌文书整体概况,还利用文书上的题跋与钤印,对敦煌文书的早期流散过程进行了考证。中西书局李碧妍编审评价该文是很重要的资料呈现性质的工作。她认为,通过该文,我们有两点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敦煌的佛教写卷与世俗文书究竟孰轻孰重,二是要注意墓志等出土文献的流传过程。最后一位发表人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龚珍老师,所作报告题为《中古时期文人园林的两种观景模式——从谢灵运、陶渊明到柳宗元》。该文以谢灵运、陶渊明、柳宗元为例,梳理了中古时期文人园林观景模式的发展历程。方万鹏老师点评了这篇文章,提出了结构上要更加详略得当、要交待文人观景的具体历史情境等建议。

最后是综合讨论阶段,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回顾了本次工作坊的各篇文章,并对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李碧妍编审首先简要总结了各篇论文。之后,学者们对龚珍老师的文章饶有兴趣地展开了讨论。气贺泽保规教授则就汉代文章与《苍颉篇》的关系、《苍颉篇》与后世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关系等问题,与杨振红教授进行了交流。此外,他还针对泽潞地区粟特人何时出现等问题,与毛阳光教授有所讨论。杨振红教授、夏炎教授、李碧妍编审、李晓红老师等学者主要针对诗赋中的奇字是否有助于考订名物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就这样,本次工作坊在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朱彦民教授应邀出席“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1019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学、中国古文字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家园国际酒店隆重举行。中心朱彦民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盛会,向大会提交了论文《“韦编三绝”新说——兼论古籍称“经”的由来》,并受大会委托,主持了闭幕式前的大会报告。



何朝晖教授应邀访问中心并发表演讲


1120日,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邀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何朝晖教授做客历史学院,以“文人与书贾:晚明士商关系的一个维度”为题进行学术讲演。讲座由常建华教授主持,徐泓教授、汪荣祖教授、王芝芝教授、张传勇副教授及学院众多师生参与聆听。讲座于天挺阁举行。

讲座伊始,何朝晖教授先回顾了晚明的士商关系,认为士商融合相混,交往密切,士商观念亦发生变化。以往研究士人治生多集中书画、农耕、卜医等方面,由此提出晚明文人从事商业出版的问题,以书籍史和出版史为视角观察晚明士商关系。以晚明出版业高度发展为时代背景,何教授援引文集、墓志铭、方志、古籍书影等史料,将文人与书贾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并举例论证。一为合作,文人委托书贾刻书或提供稿源;二为雇佣,书贾雇佣文人编纂或抄校图书;三为两者合一,晚明时文人做书坊主的现象较为普遍;四为假名,书贾借著名文人之名宣传图书并获利。何教授注意到文人有上层与下层之分,两者同书贾的互动亦有区别,并对序、跋、卷首出现的人名详加考辨。同样,在书坊主内部也存在分层、竞争的关系,著名文人的序跋题咏成为争夺的对象,甚至伪托名人。

作为总结,何朝晖教授指出文化商人处于士商关系的中间形态,亦儒亦商,文人与书贾通过出版相互成就。但文人与书贾依然存在地位和身份的隔膜,书贾自称文人的“门人”,被文人视为“客”。被载入方志的书坊主并非因为出版成就,反映时代对书贾的评判标准。

讲座最后,何朝晖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民众识字率、日用类书、出版史史料等问题互动交流。常建华教授做总结发言,表示书籍史研究需要版本目录学知识作支撑,阅读文集等史料时应注意序、跋与书内容的关联。


夏炎教授携学生参加“石刻文献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


1124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石刻文献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海淀花园饭店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应邀出席并承担主持、评议工作。研讨会共分“汉唐碑刻专题”、“宋元碑刻专题”和“明清碑刻专题”三场。

中心夏炎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分别做会议总结。夏炎教授首先向李雪梅教授的“碑石课堂”团队表示敬意,由此谈及石刻研究的范式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夏炎教授认为,金石之学自宋代欧、赵发轫降至明清,已成蔚然大观之势。石刻史料的“文本性”产生于传世文献之内,又游离于传世文献之外,早已成为自有体系的文本系统。在此视角下,以正史为代表的传世文献往往成为金石学研究的背景而非归宿。历史学者要超越金石证史、补史的局限,更多关注石刻文献的文本性质,将文本视作独立的研究单位进行考察。就中古石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首先要强化“历史现场”在中古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拓片、录文为基础的文本研究之外,要加强对原石的实地考察,重视碑阴、碑侧和碑额题记题名的研究。同时,要注重传统金石学论著取得的丰厚成果,深入挖掘宋以来的大量金石著作和地方志中对石刻史料的收录、整理和研究。走进历史现场、纵深学术脉络,结合不同学科、多重视角的分析方法,庶几可为中古石刻研究添注活力。

李雪梅教授回忆道,自己自2004年开始研究法律碑刻以来,对西方理论风靡之下本土话语缺席的状况有切身体会。如何回归传统的话语体系,将碑石作为一种“主体史料”而非“辅助史料”进行研究,以摆脱碑石与文献“对读”的偏执,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以“治国理政”为主题,以“石刻文献”为线索,将不同断代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连接,旨在从中国古代石刻自我生长的历程中寻得清晰的发展脉络。石刻不仅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也同样适应、引导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最后,李雪梅教授对来自南开大学和其他多所高校的师生表示感谢,赞许了与会者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学术交流态度,并对未来多元合作学术力量的形成表示期待。


江沛教授、王先明教授参加华北历史研究协作座谈会


1129日上午,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之邀,来自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京津五省市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及当代中国史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山西社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运城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大、临沂大学、青岛大学、德州学院、郑州大学、天津师大、天津社科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及政府管理学院、《历史教学》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等20余个高校、科研单位、出版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参加此次“华北历史研究协作会议”。

座谈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江沛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先明教授介绍会议的缘起。随后座谈会分四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座谈中,不少学者均认为:当代史学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学科内在发展的要求、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还是现代技术手段及理论进步,区域史都进入一个重构及转型的关键期。如何直面时代问题,如何在时代变动的大势中开创史学建设的新路向,如何在新时代史学发展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学术共同体,使历史研究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同振,是必须要面向的重要课题。大家对以华北区域史研究著称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起此次会议的初衷表示十分赞扬,纷纷建议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把华北区域历史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大家共同协作进行区域性分工、整体性集合式的研究,把华北区域研究推向前进。

会议期间,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起并经会议讨论通过了“华北历史研究协作倡议书”,共同倡议成立“华北历史研究协作中心”(英文:CooperationCenter of North ChinaStudies----缩写为:CCNCS,确定的合作方针是:协同研究、分头推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交流思想、共享成果。以立足华北区域、探索中华历史、追求学术卓越、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多名专家参加首届南开中国史前沿论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史研究蓬勃发展。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科与学术团队建设项目”首届南开中国史前沿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史学的回顾与前瞻”,128日上午在历史学院天挺阁隆重开幕。

会议开幕式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先明教授主持,他表示最近北方迎来了罕见的寒冷天气,但与会专家的到来给南开带来了暖意。王先明教授用“三高”形容本次会议,即“高朋满座”、“高端论坛”、“学术高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江沛教授致开幕词,他首先对与会专家能在寒冷的岁末拨冗莅临南开表示感谢。江沛教授指出本次论坛希望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打通中国史研究,为中国史研究提供新的理念。同时,也为南开的同学们提供了接触各领域“大佬”的宝贵机会。

随后,山东大学《文史哲》主编王学典和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李治安等先后致辞。

王学典教授首先高度赞扬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学术论坛。他提到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个领域均召开相关研讨会,但对时间、事件最为敏感的历史学界在此事上却显得比较迟钝,反映出历史学界对现实的冷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今年举办本次论坛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中国史学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王先生最后表示,希望南开史学能继续保持对时间的敏感,并在新时期繁荣发展。

李治安教授就改革开放40年的史学发表了自身的睿思。他认为,与改革开放前不正常的史学发展相比,近四十年来中国史学呈现出新面貌,获得了新进展、新飞跃。对于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李治安教授谈了两点体会:第一,要将传统断代与新兴领域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尽管如今史学在传统史学基础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社会史、环境史、医疗社会史等。但如果将史学新领域与断代研究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研究深”、“研究透”。第二,做到实证与汇通完美结合。他以陈寅恪、王静庵及南开前辈郑天挺、杨志玖为例,认为几位先生在实证研究上能做到精深细密,同时又能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研究,以小见大,实为实证与汇通结合之典范。李先生认为做到以上两点,中国史学才能在新世纪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王先明教授进行总结,感谢专家莅临南开,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本次论坛一定会圆满举办。


陈絜教授应邀赴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发表讲座并参加“殷代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127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陈絜教授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了题为“甲骨文、金文中的东土世界”的学术讲座,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徐义华研究员主持讲座。

128日,由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北大人文论坛——“殷代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朗润园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宋镇豪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天树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先生担任四场学术报告会的主持人。中心陈絜教授与会,并作了题为“殷墟聚落中的东土器与东方居民”的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1卷出版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1卷于201812月出版。

本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5组论文、1组研究述评和1组书评,共计15篇论文、2篇研究述评、4篇书评。

重点推出的是第1组关于信仰与社会的3篇论文。赵树国《从“东夷首领”到“一方正神”:逄伯陵信仰演变考论》一文,探讨逄伯陵信仰自先秦至清的演变及其同山东六社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谢一峰《争衡圣域—两宋间杭州宗教空间的变迁与重构》论述两宋间杭州宗教空间变迁中道教的兴起问题。王浩《山岳效灵:明代齐云山与休宁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一文认为,明代道教名山齐云山的发展之于安徽徽州休宁地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些论文均资料翔实,分析细致,各有新见解。

石刻文献与社会一组论文3篇,呈现的是石刻资料的价值与利用方法问题。徐畅利用

出土石刻文献,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唐永淳元年的关辅灾荒。刘昕《北魏刘晦墓志考释》考释细腻,展示了墓志的利用价值。周莎《北京明代公主墓志初步研究》详细介绍了明代北京公主墓志。宗族与社会一组论文亦3篇。李扬以湘中地区为例,分析了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现象。申红星的《试述北方宗族祠堂的演变—以豫北地区为中心》和朱绍祖《清至民国河南西平的宗族建设—以西平县权寨镇陈氏为中心》则是论述河南不同地区宗族的论文。古史新论一组3篇论文。邓国军考察了先秦忌日礼俗。何丹的《“孔子衣镜”不能作为刘贺的翻案依据》则是一篇商榷文章,它基于汉代“孔子画像”,考察了海昏侯出土文物问题。庄兴亮、黄涛以魏校欲罢祀陈献章于乡贤祠为例,论述明中叶毁“淫祠”行动中的思想因素。

近世变迁一组论文亦3篇。武强、刘芹通过对光绪河南南阳南召县《蚕坡章程碑》的考察,阐述了地方社会、国际市场与产业变迁的关联。董乾坤以徽州府祁门县胡廷卿为例,讨论晚清教育改革与乡村塾师的个人际遇。林旭鸣《粗鄙之语一民国时期作为叙事辅助的粤语脏话“丢那妈”》一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饶有意趣。

2篇会议综述为读者提供了南开大学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相关信息。

4篇书评各具特色。朱小屏、张笑川评介了新出版的《宣卷研究的新史料和新视野—〈中国农村的民间艺能〉述评》一书,认为该书为宣卷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和新视野。张英聘介绍了《凤阳花鼓全书》的学术研究方法。朱亦灵认为张佳的《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一书,是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的佳作。王倩认为朱浒的《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跳出了以往同类问题研究范式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