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0-10-01浏览次数:10

2006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社会史研究通讯 第10期(20077月)

2006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王霞蔚 整理

  1. 社会史理论

  1. 行龙.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 近代史研究 , 2006,(01)

  2. 梁民愫. 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J]. 史学月刊 , 2006,(02)

  3. 马新, 齐涛.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文史哲 , 2006,(04)

  4. 罗梅君, 宋少鹏. 中国史学和(西)/西方史学:一种对话?——始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转向[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5. 王德召.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的复兴对史学的影响[J]. 甘肃农业 , 2006,(11)

  6. 王海燕, 宋馥香. 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7. 王晴佳. 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6,(01)

  8. 闵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 , 2006,(03)

  9. 贺渊. 社会史论战的先声——《新生命》杂志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探讨[J]. 南京大学学报, 2006,(03)

  10. 小田. 漫画: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史素材——以丰子恺漫画为对象的分析[J]. 近代史研究 , 2006,(01)

  11. 吴宏岐.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J]. 学术月刊 , 2006,(03)

  12. 魏爱棠. 神话”/“历史”的对立与整合——一种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理解[J]. 史学理论研究 , 2006,(01)

  13. 陈春声. 走向历史现场[J]. 读书 , 2006,(09)

  14. 王立端. 新社会史的文化语境——以E·P·汤普森的文化史研究为例[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15. 张附孙.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与马克思的形态观[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16. 李俊. 布罗代尔与年鉴学派述评[J]. 法制与社会 , 2006,(09)

  17. 卞利. 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综述[J]. 社会科学 , 2006,(11)

  18. 代洪亮. 让“生活”回归“历史”——评常建华教授《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J]. 天津社会科学 , 2006,(06)

  19. 周晓瑜. 闻一多的《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J]. 周易研究 , 2006,(01)

  20. 龙秀清. 经济—社会史本土化的尝试——评《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J]. 史学集刊 , 2006,(02)

  21. 邓杰. 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的新思路——“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1. 王先明, 牛文琴. 二十世纪前期的山西乡村雇工[J]. 历史研究 , 2006,(05)

  2. 王奇生. 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 历史研究 , 2006,(04)

  3. 杜树海. 历史的另一种面相——潜经回族族群认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 , 2006,(02) .

  4. 张慧梅,刘宏. 20世纪中叶新马华人社会与华南互动之探讨[J]南洋问题研究 , 2006,(02) .

  5. 冯筱才. 名实·政治·人事——关于民初上海商人团体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 近代史研究 , 2006,(04)

  6. 魏文享. 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J]. 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6,(01)

  7. 桑兵. 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J]. 近代史研究 , 2006,(03)

  8. 曹贵宝, 李广. 略论曹操与邺下文人集团的兴衰[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6,(11)

  9. 罗衍军. 沈艾娣著《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1857—1942[J]. 历史研究 , 2006,(02)

  10. 邱捷,. 知县与地方士绅的合作与冲突——以同治年间的广东省广宁县为例[J]. 近代史研究 , 2006,(01) .

  11. 罗国辉. 略论民国时期上海乞丐问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

  12. 侯艳丽. 民国时期的乞丐及其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

  13. 倪根金, 陈志国. 略论清代广东乡村的乞丐及其管治——以碑刻资料为中心[J]. 清史研究 , 2006,(02)

  14. 刘大可. 论清代闽台地区的乞丐问题[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4)

  15. 罗勇. 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6,(02) .

  16. 李恭忠. 客家:社会身份、土客械斗与华南地方军事化——兼评刘平著《被遗忘的战争》[J]. 清史研究 , 2006,(01)

  17. 周健, 张思. 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J]. 清史研究 , 2006,(02)

  18. 魏文享. 乡村控制与农业建设——试论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J]中国农史 , 2006,(04) .

  19. 李永芳. 清末农会述论[J]. 清史研究 , 2006,(01)

  20. 吴波,. 清末民初甘肃哥老会述略[J]. 宁夏社会科学 , 2006,(02) .

  21. 王继平,肖华,. 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J]. 求索 , 2006,(02) .

  22. 曹盟,杜娟,. 哥老会与新疆辛亥革命[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

  23. 雷炳炎,. 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群体的入仕考察[J]. 安徽史学 , 2006,(03) .

  24. 黎虎. 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三献疑[J]. 史学集刊 , 2006,(04)

  25. 王欢. 中国古代社会中身份规则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研究[J]. 史学集刊 , 2006,(02)

  26. 李华瑞,. 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J]. 史学集刊 , 2006,(01) .

  27. 陈峰. 宋朝的治国方略与文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J]. 史学集刊 , 2006,(01)

  28. 袁伊玲. 族际互动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以黔中金筑安抚司“乞改流”史实为例的思考[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

  29. 杨朝云. 牡丹与寒梅:以两种花卉阐释唐宋士人的差异[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30. 张培锋. 论中国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变与界定[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31. 余江. 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变[J]. 文史哲 , 2006,(03)

  32. 孙尧奎. 中国的游民文化传统[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3)

  33. 孙思习, 马邦新. 浅说历史上的隐士[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34. 李娟, 付以琼. 关于君权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 2006,(12)

  35. 张晓东. 居延汉简所见南阳戍卒[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2)

  36. 靳环宇. 中国民间慈善组织的历史嬗变[J]. 中州学刊 , 2006,(02)

  37. 杨建祥. 循吏与地方风化[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3)

  38. 毛阳光.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J]. 寻根 , 2006,(02)

  39. 朱海滨. 九姓渔民来源探析[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6,(02)

  40. 刘永连. 鸡人考述[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3)

  41. 蓝希瑜, 刘丹丹. 赣南客家族性潜隐的原因分析[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42. 叶立青. 论楚巫觋的身份与地位[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3. 葛志毅. 重溯士之社会历史起源[J]. 大连大学学报 , 2006,(01)

  44. 邓锐. 春秋战国时期“侠”的政治依附性[J]. 江淮论坛 , 2006,(03)

  45. 杨华. 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6. 文霞. 简论秦汉奴婢的法律地位[J]. 学术论坛 , 2006,(02)

  47. 卜宪群. 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问题——以商人为中心的探讨[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5)

  48. 刘向明. 从出土简牍看秦汉“隐官”的主要来源[J]. 嘉应学院学报 , 2006,(05)

  49. 于振波. 秦汉贫民法律地位的变迁及其原因[J]. 南都学坛 , 2006,(06)

  50. 张金光. 论汉代的乡村社会组织——弹[J]. 史学月刊 , 2006,(03)

  51. 杨颖. 从《华阳国志》看东汉巴蜀地区的士族文化[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52. 杨云峰. 浅析汉代游民[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6)

  53. 薛海波. 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J]. 文史哲 , 2006,(06)

  54. 凌文峰. 略论曹魏时期士家的地位[J]. 宜宾学院学报 , 2006,(02)

  55. 宋冬九, 韩隆福. 隋炀帝对江南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7)

  56. 杜文玉.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J]. 江汉论坛 , 2006,(03)

  57. 郑炳林. 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58. 左汉林. 关于唐代教坊乐工的几个问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59. 陈武强, 司江平. 北宋西北蕃民的保护法[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1)

  60. 方燕. 女巫与宋代社会[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61. 张倩红, 刘百陆. 从遗存碑文看开封犹太社团的社会生活[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62. 王鸿泰,. 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J]. 史学月刊 , 2006,(05) .

  63. 成臻铭. 明清时期湖广土司区的社会阶层与等级——以永顺宣慰司为例的历史人类学观察[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64. 胡铁球, 霍维洮. 歇家”概况[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6)

  65. 贺喜. 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J]. 中国社会科学 , 2006,(06)

  66. 张小也. 制度与观念:九姓渔户的“改贱为良”问题[J]. 社会科学 , 2006,(04)

  67. 雷冬文. 清前期天地会的合法性基础——以广东天地会为例[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68. 陈同. 在法律与社会之间: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地位和作用[J]. 史林 , 2006,(01)

  69. 李闰华. 清代与民国时期广西境内的族群交往[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70. 钱宗范. 一部港澳台族群社会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廖杨著《港澳台族群社会与文化研究》介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71. 刘爽. 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活动分期——以改变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为视角的考察[J]. 学习与探索 , 2006,(03)

  72. 赵建国. 清末民初的广州报界公会[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73. 罗桂林. 国民政府初期福州的台湾籍民问题[J]. 台湾研究集刊 , 2006,(02)

  74. 郑卫荣. 清末南浔绅商群体崛起的历史再现[J]. 史学月刊 , 2006,(09)

  75. 洪煜. 近代上海小报中上海市民的人格特征分析[J]. 史学月刊 , 2006,(09)

  76. 张静. 近代乡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以潍县帮商人为例[J]. 中国农史 , 2006,(01)

  77. 李晓英. 从乡居到城居:晚清绅士阶层现代化的趋向[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78. 黄文治, 陆发春. 安庆教案与近代官绅阶层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79. 张研. 从社会史视角看刘铭传的入仕[J]. 安徽史学 , 2006,(01)

  80. 路子靖. 清末地方社团的政治参与及官府的应对——以福州地区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2)

  81. 陆勇. 晚清社会变迁中的长江下游青帮[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82. 梁家贵.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皖北民间秘密结社[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83. 任云兰. 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J]. 史林 , 2006,(02)

  84. 梁家贵.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秘密社会[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85. 王先明, 魏本权. 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史学月刊 , 2006,(03)


三、姓氏、家谱、宗族

  1. 吕宽庆. 论清代立嗣继承中的财产因素[J]. 清史研究 , 2006,(03)

  2. 张金俊. 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3) .

  3. 李锦顺,章淑华. 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J]农业考古 , 2006,(06) .

  4. 董建辉. 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

  5. 张明新. 从乡规民约到村民自治章程——乡规民约的嬗变[J]江苏社会科学 , 2006,(04) .

  6. 潮龙起,. 从清代宗族的社会控制看会党的发展动因[J]. 江苏社会科学 , 2006,(03) .

  7. 林安梧. 父”与“权”:中国文化传统中“孝道”与“皇权”的纠结[J]. 孝感学院学报 , 2006,(01)

  8. 高永平. 中国传统财产继承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J]. 社会学研究 , 2006,(03)

  9. 李振翼. 中国姓氏文化的郡望之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

  10. 石梅.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浅谈谱牒文献作为研究史料的意义与局限性[J]. 图书馆 , 2006,(02)

  11. 戴圣芳. 徽州望族的谱牒文献[J]. 寻根 , 2006,(03)

  12. 王可喜. 湖北《茅田王氏宗谱》所存韩楷等明清人佚文辑考[J]. 咸宁学院学报 , 2006,(02)

  13. 宿一兵. 从家族制度的变迁看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J]. 农业考古 , 2006,(06)

  14. 李锦顺, 章淑华. 农村宗族:内涵扩散、特质及其未来[J]. 农业考古 , 2006,(06)

  15. 冒廉泉, 冒俊. 《冒氏宗谱》与冒氏来源[J]. 寻根 , 2006,(03)

  16. 陈琳国. 休屠、屠各和刘渊族姓[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17. 常建华.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J]. 安徽史学 , 2006,(01)

  18. 施由明. 明清时期宗族与农村社会控制——以江西安义县千年古村为例[J]. 农业考古 , 2006,(04)

  19. 汪庆元,. 徽州的家族文献与宗族文化——以歙县吴氏《冲山家乘》为中心[J]. 安徽史学 , 2006,(01) .

  20. 赵林. 论商代家族的亲属结构关系[J]. 中国史研究 , 2006,(02)

  21. 赵沛. 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J]. 学习与探索 , 2006,(04)

  22. 赵沛. 两汉的宗族与地方社会自治[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2006,(03)

  23. 王文涛. 汉代民间互助保障的主体——宗族互助[J]. 学术交流 , 2006,(11)

  24. 唐燮军. 论吴兴沈氏在汉晋之际的沉浮[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01)

  25. 梁静. 中古河东裴氏家族文化述略[J]. 社会科学家 , 2006,(05)

  26. 王永平, 姚晓菲. 略论东晋时期琅邪王氏与佛教文化[J]. 学习与探索 , 2006,(01)

  27. 孙大英. 论西晋杨骏重振家族势力的失败[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 2006,(02)

  28. 张爱波. 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之考辨[J]. 北方论丛 , 2006,(05)

  29. 王华山. 北朝临淄崔氏家族史新证[J]. 管子学刊 , 2006,(03)

  30. 彭清深. 传统谱学在晚唐党争结局中的衰落[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31. 李红. 唐代河东柳氏家族文化述略[J]. 晋阳学刊 , 2006,(02)

  32. 董延寿, 赵振华. 唐代支谟及其家族墓志研究[J]. 洛阳大学学报 , 2006,(01)

  33. 杨作山. 凉州论氏家族事迹考[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34. 何新所.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文化传统研究[J]. 中州学刊 , 2006,(01)

  35. 王善军. 辽代世家大族文化活动述论[J]. 安徽史学 , 2006,(02)

  36. 汤开建, 杨惠玲.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J]. 民族研究 , 2006,(01)

  37. 马斗成, 马纳. 眉山苏氏家族名字号与宋代士大夫社会生活[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38. 张剑. 宋代晁氏家族文化及其时代特点[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39. 游彪. 宋代的宗族祠堂、祭祀及其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3)

  40. 许慈青. 中国古代士大夫家族研究的新收获——读《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

  41. 马玉臣, 杨高凡.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以世系、仕宦与婚姻为中心[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2. 刘欣. 宋代“家礼”——文化整合的一个范式[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3. 周扬波. 南宋四明地区耆老会概述[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05)

  44. 张岱玉. 元代漠南弘吉剌氏驸马家族首领考论——特薛禅、按陈、纳陈及其诸子[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6,(06)

  45. 周致元. 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6. 蒋明宏. 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7. 王昌宜. 浅论明清徽州的宗族办学活动[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48. 沈林. 明代后金女真“沈”姓探——从《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沈”姓记载看女真姓氏的变化[J]. 满族研究 , 2006,(02)

  49. 兰秋阳. 清代江南家学兴盛原因初探[J]. 贵州文史丛刊 , 2006,(01)

  50. 常建华. 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火寿)《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1)

  51. 冯尔康. 简论清代宗族的“自治”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1)

  52. 常建华. 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6,(01)

  53. 李浩. 桐城张氏家族教育传统试探[J]. 民俗研究 , 2006,(03)

  54. 曹培根. 翁氏家族及其创作[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6,(01)

  55. 邢学敏. 近年来汉唐之间荥阳郑氏家族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6,(03)

  56. 刘亦冰. 绍兴《姒氏世谱》的史料价值[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6,(02)

  57. 方利山. 从几份契约文书看徽州宗族的社会调适[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58. 林济. 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J]. 史学月刊 , 2006,(07)

  59. 黄国信, 温春来. 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J]. 史学月刊 , 2006,(07)

  60. 于秀萍. 明清河北宗族兴盛原因探析[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3)

  61. 傅辉. 华北移民后裔异姓同宗现象探微[J]. 寻根 , 2006,(05)

  62. 陈琪, 胡筱艳. 清末徽州民间宗谱纂修活动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祁门竹源陈氏宗谱文书为例[J]. 安徽史学 , 2006,(06)

  63. 毛立平.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J]. 安徽史学 , 2006,(02)

  64. 罗美洁, 黄权生. 试析家()谱对四川清中后期及民国教育的影响[J].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04)

  65. 唐秀珠. 宗族在地方社会团练中的作用——以武进恽氏宗族为个例[J]. 科技资讯 , 2006,(09)

  66. 王良胜. 近代宗族组织与农民起义[J]. 怀化学院学报 , 2006,(10)

  67. 戴鸣今. 宗族势力与革命势力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以20世纪230年代鄂豫皖边地区为中心的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04)

68陈晔.中国宗谱研究的必备工具书——集学术、资料、实用为一体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J].浙江社会科学, 2006,(03)


四、(民间)宗教信仰

  1. 张先清.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初探[J]. 历史研究 , 2006,(05)

  2. 沈卫荣. 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的西域佛教史——基于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书的探讨[J]. 历史研究 , 2006,(05)

  3. 张西平. 中西文化的一次对话:清初传教士与《易经》研究[J]. 历史研究 , 2006,(03)

  4. 张西平. 清初一位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欧洲与中国思想的争论: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记》中文版序言[J]. 中国文化研究 , 2006,(03)

  5. 邓杰. 社会福音”与边地社会改良——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中的妇女事工[J]. 宗教学研究 , 2006,(02)

  6. 邓杰. 基督教与战时西部边疆社会改良——中华基督教会学生暑期服务团活动考察[J]. 社会科学研究 , 2006,(06)

  7. 叶金莲, 罗勇. 从客家族谱文献看风水信仰在民间的影响[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6,(09)

  8. 刘艺. 元代后期南方道教图景的真实展现——《桃花女》的宗教文化蕴含及价值[J]. 宗教学研究 , 2006,(04)

  9. 潮龙起. 空间迁移与地位变迁——十九世纪闽粤天地会与马来半岛华人秘密会党的比较[J]. 清史研究 , 2006,(03)

  10. 刘影, 张小山. 图腾的宗教性——解读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观[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11. 胡祥琴. 刘渊感生神话的历史形成[J]. 民族研究 , 2006,(01)

  12. 王小健. 知母不知父”与商周始祖的感生神话[J]. 历史教学 , 2006,(06)

  13. 高致华. 台湾地区郑成功信仰之历史研究[J]. 史学集刊 , 2006,(05)

  14. 郑土有. 共生互荣: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关系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15. 邓东. 中国古代神仙观念中的三种玉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文化背景辨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16. 叶舒宪. 狼图腾,还是熊图腾——关于中华祖先图腾的辨析与反思[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17. 汪晓云. 傩与神鬼人关系的变迁[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2006,(04)

  18. 陈钧. 妈祖历代褒封考[J]. 神州 , 2006,(01)

  19. 张分田, 许哲娜. 黄色成为君权符号的文化动因[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20. 丰家骅. 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J]. 寻根 , 2006,(06)

  21. 孙轶旻. 民间祠祀与李靖神化[J]. 云梦学刊 , 2006,(06)

  22. 李丰娟. 试论东巴文化中的鬼魂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6,(08)

  23. 希都日古. 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06,(03)

  24. 麻健敏. 清代福州旗人珠妈信仰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12)

  25. 魏建震. 先秦赵氏多神崇拜试探[J]. 石家庄学院学报 , 2006,(04)

  26. 余兰. 凤形象之历史流变与“楚人崇凤”[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8)

  27. 沈刚. 民间信仰与汉代地方行政[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6,(02)

  28. 昝风华. 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29. 吕宗力. 汉代“妖言”探讨[J]. 中国史研究 , 2006,(04)

  30. 刘春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巫觋与淫祀[J]. 许昌学院学报 , 2006,(06)

  31. 王芙蓉. 论两晋自然灾害与信仰意识[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

  32. 陈圣宇. 六朝民间巫觋鬼神崇拜与地名——以蒋子文和苏峻为例[J]. 中国地名 , 2006,(12)

  33. 王涛. 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34. 王永平.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35. 刘礼堂.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民间道教信仰[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06)

  36. 曹印双. 从墓志看唐代处士阶层信仰格局[J]. 宗教学研究 , 2006,(04)

  37. 游彪. 传说与事实之间:道教与宋代社会的融和[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38. 蔡凤林. 古代蒙古族传统宗教文化心理对元朝政治的影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39. 罗冬阳. 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J]. 求是学刊 , 2006,(01)

  40. 丁希勤. 从地藏信仰的兴起看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J]. 池州师专学报 , 2006,(02)

  41. 张俊峰, 董春燕. 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信仰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分析[J]. 中国地方志 , 2006,(07)

  42. 刘福铸, 王连弟. 论明代福建妈祖信仰的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3. 希都日古. 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06,(03)

  44. 滕兰花. 清代广西伏波庙地理分布与伏波祭祀圈探析[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5. 范荧. 上海地区的施相公信仰[J]. 史林 , 2006,(01)

  46. 廖小波, 谭清宣. 从清季民初的民间祭祀看三峡地区的民间信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7. 李星. 许真君崇拜与江南农业生产[J]. 农业考古 , 2006,(06)

  48. 刘俊凤, 李云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地区宗教生活的变迁[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49. 王义芝. 《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出版[J]. 敦煌研究 , 2006,(03)


五、妇女、婚姻、家庭

  1. 林小芳. 妇女史对传统史学的启示[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2)

  2. 徐炳三. 基督教与近代福建女俗改良[J]. 民俗研究 , 2006,(04)

  3. 汪毅夫. 清代福建救济女婴的育婴堂及其同类设施[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2006,(04)

  4. 薛爱兰. 《劝导》中父女“对话”阐释[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6)

  5. 傅济锋. 民初女界参政平权问题的再考察[J]. 世纪桥 , 2006,(10)

  6. 王跃生,. 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以“五普”长表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J]. 近代史研究 , 2006,(02) .

  7. 张研. 从婚书看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法秩序——读《清代民间婚书研究》[J]. 清史研究 , 2006,(03)

  8. 毛立平. 清代妇女嫁妆支配权的考察[J]史学月刊 , 2006,(06) .

  9. 毛立平. 清代的嫁妆[J]. 清史研究 , 2006,(01)

  10. 方如金, 江美芬.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J]. 史学集刊 , 2006,(03)

  11. 林小芳. 妇女史对传统史学的启示[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2)

  12. 曹晋, 吴娟. 美国学者的中国妇女史研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学教授贺萧访谈录[J]. 史学月刊 , 2006,(01)

  13. 许蓉生. 冷落秋千伴侣 阑珊打马心情——古代妇女与“博戏”[J]. 文史杂志 , 2006,(01)

  14. . 宋以降中性别文化的变迁[J]. 中国文化 , 2006,(01)

  15. 孙敏. 从女神崇拜看楚文化女性思维的形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6,(08)

  16. 焦杰.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6)

  17. 李凌. 古代中国妇女守节、殉节观念的演变[J]. 寻根 , 2006,(02)

  18. 陈捷. 对中国古代两性地位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19. 林小芳,.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妇女史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 .

  20. 何越,.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以著名美国汉学家的妇女史著作为例[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2) .

  21. 朱小田. 社会史视野中的“俗例”——以江南“抢亲”为例[J]. 史学理论研究 , 2006,(04)

  22. 郝春文. 再论北朝至隋唐五代宋初的女人结社[J]. 敦煌研究 , 2006,(06)

  23. 井红波. 北朝鲜卑妇女的婚姻观[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03)

  24. 崔兰琴. 媒妁和合意——周代与古罗马结婚制度比较的一个视角[J]. 船山学刊 , 2006,(01)

  25. 杨慧鹏, 张燕华. 西周婚姻制度初探[J]. 青海师专学报 , 2006,(S1)

  26. 高兵. 从金文看西周的媵婚制度[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27. 贾冬月, 张宪华. 《左传》中的齐国女性[J]. 泰山学院学报 , 2006,(05)

  28. 孔德凌. 关于周代嫁娶时间问题的探索[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5)

  29. 杨萍, 李艳波. 周代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地位探析[J]. 学术交流 , 2006,(10)

  30. 刘宗棠, 张泰. 论春秋时期“烝”婚制的合“礼”性[J]. 学术论坛 , 2006,(02)

  31. 勾承益. 先秦婚仪婚俗探微[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32. 李根蟠. 从秦汉家庭论及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J]. 中国史研究 , 2006,(01)

  33. 高兵. 秦国婚姻制度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34. 白冬. 谈秦朝妇女地位的提高[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6)

  35. 钟翠红. 《女诫》之女性观透视及其历史意义[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6,(05)

  36. 张承宗.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宗教信仰[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37. 周海燕. 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4)

  38. 张承宗. 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39. 李兆成. 读“妾无副服”札记[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40. 马洪良, 周海燕. 魏晋南北朝的女工商业者[J]. 学术论坛 , 2006,(11)

  41. 王伟萍. 从中古女性墓碑文看中古女性价值观[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2. 庄丽霞, 周海燕. 从北朝的婚礼习俗看民族融合[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43. 庄丽霞. 胡化”色彩的北朝婚礼习俗[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4)

  44. 宋军风. 唐代商人妇家庭生活探微[J]. 齐鲁学刊 , 2006,(01)

  45. 马霞. 唐代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文化意义及其当代启示[J]. 宁夏社会科学 , 2006,(02)

  46. 门玥然, 陈丽, 朱爱. 试析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生育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47. 陈大为. 从社会法律层面看唐宋女子再嫁问题[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48. 温翠芳. 唐代长安西市中的胡姬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J]. 西域研究 , 2006,(02)

  49. 张永萍. 西夏和唐代婚姻制度的异同研究——以《唐律》和西夏《天盛改旧定新律令》比较为中心[J]. 甘肃农业 , 2006,(05)

  50. 谭燕鹏.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S2)

  51. 陈寒, 屈敏. 略析唐代公主的婚姻家庭关系[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

  52. 张金桐, 左占平. 唐代妇女及其地位[J]. 宁夏社会科学 , 2006,(04)

  53. 岳纯之. 唐代法定适婚年龄考[J]. 历史教学 , 2006,(05)

  54. 李钊.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J]. 中华文化论坛 , 2006,(03)

  55. 陈丽萍.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非正式婚姻子女现象略考[J]. 敦煌研究 , 2006,(04)

  56. 刘蓬春. 唐人蓄妓对家庭观念的影响——《故妓人清河张氏墓志》考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57. 唐安志. 唐代婚姻中的并嫡现象探析[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5)

  58. 陈丽, 门玥然.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59. 宋军风. 唐代商人婚姻发微[J]. 唐都学刊 , 2006,(06)

  60. 陈大为. 从社会道德层面看唐宋女子再嫁问题[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6,(06)

  61. 耿元骊. 唐代家庭中的夫妻关系[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62. 刘振华. 论唐代妇女风貌[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6)

  63. 金滢坤. 论中晚唐河朔藩镇割据与联姻的关系——以义武军节度使陈君赏墓志铭为中心[J]. 学术月刊 , 2006,(12)

  64. 吕永, 王进科. 宋代妾之家属身份与地位的边缘化[J]. 池州师专学报 , 2006,(04)

  65. 张瑞. 略论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5)

  66. 胡桂香. 婚姻与历史——读《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J]. 妇女研究论丛 , 2006,(06)

  67. 宋莉媛. 明清苏州妇女日常生活变化探析[J]. 巢湖学院学报 , 2006,(01)

  68. 王雪萍. 1618世纪中国婢女现象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69. 郭海东. 近十余年来明代妇女史研究综述[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70. 段颖惠. 迷失的本性——从《明史·列女传》中的妇女守节现象析明代妇女的贞节观念[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2)

  71. 李媛. 16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J]. 求是学刊 , 2006,(02)

  72. 柳素平. 晚明名妓的气质与形象及其文化透视[J]. 史学月刊 , 2006,(04)

  73. 范红军, 贺军妙. 明代析产合户的家庭结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4)

  74. 田苗. 试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妇女生活的影响[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5)

  75. 冯贤亮. 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J]. 学术月刊 , 2006,(09)

  76. 王美英.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06)

  77. 杨剑利. 论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清法典看[J]. 江海学刊 , 2006,(03)

  78. 刘正刚, 魏珂. 清代侨乡女性生活探析——以开平为例[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79. 谭德兴. 从道光《思南府续志》看清代贵州妇女的贞节观[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80. 董敬畏. 略论关中地区家庭的变迁[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81. 马学强. 1620世纪中叶民间文献中有关家族婚姻状况的研究——对江南洞庭席氏家族的考察[J]. 史林 , 2006,(05)

  82. 艾萍. 民国时期上海的集团结婚——一种政府行为的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6)

  83. 李庆华. 晚清多边政治势力对女子的教育和规训[J]. 社会科学家 , 2006,(02)

  84. 邓如冰. 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从废缠足谈起[J]. 妇女研究论丛 , 2006,(05)

  85. 廖胜, 王晓南. 太平天国妇女广泛参加生产劳动的民俗辨析——论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不能作为太平天国解放妇女之论据[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86. 何凌. 从客家妇女“天足”习俗看太平天国妇女地位[J]. 许昌学院学报 , 2006,(06)

  87. 蔡虹. 晚清各阶层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以《申报》寻人广告为例的考察[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6,(06)

  88. 肖泳. 女性刊物与女性意识的自觉——辛亥革命时期女性生存状态考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89. 蒋美华.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特点[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90. 刘晓红. 20世纪初中国农村包办择偶存在的原因[J]. 广西社会科学 , 2006,(05)

  91. 经莉莉. 民国时期集团结婚现象的历史学分析[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1)

  92. 胡雪莲. 民国广州报纸婚姻案件报道中的法律词语——从法律变革的视角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93. 黄梅. 浅谈民国时期的家庭结构及城乡差异性[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5)

  94. 彭贵珍. 民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城市婚姻纠纷[J]. 广西社会科学 , 2006,(08)

  95. 蒋美华. 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J]. 妇女研究论丛 , 2006,(04)

  96. 邵晓芙, 池子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现象解读[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97. 林明鲜, 申顺芬. 民国时期婚姻中的“私事”与社会干预——以《人民日报》(1946—1948)的婚姻报道为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六、节日、风俗、礼仪

  1. 余欣. 神祗的“碎化”:唐宋敦煌社祭变迁研究[J]. 历史研究 , 2006,(03)

  2. 王秀臣. 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3. 翁敏华. 三月三上巳节失落之谜初探[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6,(01)

  4. 戴庞海. 论中国古代冠礼的特征属性[J]. 中州学刊 , 2006,(03)

  5. 陈晓华, 吉成名. 中国尚玉习俗起源初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6)

  6. 杨罗生. 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及其文化意义[J]. 云梦学刊 , 2006,(06)

  7. 郭迎春.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6,(04)

  8. 王建军. 试论农耕习俗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J]. 农业考古 , 2006,(06)

  9. 刘永连. 突厥立像习俗探析[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6,(01)

  10. 周金勇, 张勇. 节日与社会:仡佬族“敬雀节”的文化象征[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4)

  11. 潘玲. 剺面习俗的渊源和流传[J]. 西域研究 , 2006,(04)

  12. 祁英民, 贾格年. 浅谈原始社会的二次丧葬习俗[J].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1)

  13. 王志芳. 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采集习俗[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6,(10)

  14. 王志友.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15. 李岩. 周代的尊老尚齿礼俗[J]. 兰台世界 , 2006,(22)

  16. 白国红. 赵武“冠礼”解析[J]. 晋阳学刊 , 2006,(04)

  17. 陈筱芳. 春秋宗庙祭祀以及庙与寝的区别[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6,(11)

  18. 戴庞海.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析先秦时期冠礼的“特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6)

  19. 昝风华. 汉赋器物描写与汉代风俗文化[J]. 广西社会科学 , 2006,(02)

  20. 刘道超. 论汉代择吉民俗的发展及其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21. 杜鹃. 东汉祭祀中的乐舞[J]. 兰州学刊 , 2006,(03)

  22. 范志军. 从《日书》看汉代人的葬日[J]. 河南社会科学 , 2006,(03)

  23. 张保同. 汉代引礼入法的理论与实践述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24. 贺科伟. 两汉荆楚风俗浅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9)

  25. 郭炳洁. 浅析西汉前期世风世俗化特征[J].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09)

  26. 梁满仓. 魏晋南北朝军礼鼓吹刍议[J]. 中国史研究 , 2006,(03)

  27. 张焕君. 从郑玄、王肃的丧期之争看经典与社会的互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6)

  28. 秦永洲. 隋唐时期南风北渐述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1)

  29. 王美华. 唐宋时期地方官教化职能的规范与社会风俗的移易[J]. 社会科学辑刊 , 2006,(03)

  30. 王蕾. 唐宋时期的花朝节[J]. 华夏文化 , 2006,(03)

  31. 孙运鹏. 唐代婚姻礼俗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5)

  32. 王渭清. 唐代演艺民俗考论[J]. 社会科学家 , 2006,(05)

  33. 杨波. 唐进士乞旧衣略考[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34. 耿元骊. 五代祀天祭祖礼考述[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6,(03)

  35. 耿元骊. 五代嘉礼考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7)

  36. 吕变庭, 王丽芹. 论穆斯林对宋代社会风俗的影响[J]. 青海民族研究 , 2006,(01)

  37. 李辉. 金帝诞节改期受贺考[J]. 民族研究 , 2006,(05)

  38. 郭善兵. 略述宋儒对周天子宗庙礼制的诠释——以宗庙庙数、祭祀礼制为考察中心[J]. 东方论坛 , 2006,(05)

  39. 魏德毓. 移风易俗与象征替代:明清宁化显应庙的祭礼之争[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40. 陈江. 明代中晚期的礼仪之变及其社会内涵——以江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 史林 , 2006,(01)

  41. 赵轶峰. 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J]. 求是学刊 , 2006,(01)

  42. 李明. 明清苏州社会各风俗层的互动与交融[J]. 江苏社会科学 , 2006,(02)

  43. 陈宝良. 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44. 梅莉. 明清时期湖北民众武当朝香习俗概观——以武当山现存碑刻为考察中心[J]. 江汉论坛 , 2006,(07)

  45. 秦海滢. 明代山东社会风俗与俗文化的传播[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6. 谢国先. 明代云南地区的饮食习俗[J]. 民俗研究 , 2006,(03)

  47. 马佳. 清代北京民俗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J]. 西藏研究 , 2006,(02)

  48. 潘洪钢. 清代驻防八旗与当地文化习俗的互相影响——兼谈驻防旗人的族群认同问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3)

  49. 陈恩虎. 清代皖中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述论——以陈禹文书为考察对象[J]. 中国农史 , 2006,(02)

  50. 杨健吾. 清代色彩民俗的流变及特点[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5)

  51. 马强.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2)

  52. 田富强, 胡钢, 田富利. 麦客民俗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2)

  53. 范立君. 闯关东”与民间社会风俗的嬗变[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54. 裴庚新. 清末民初婚姻习俗的演变[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01)

  55. 刘力. 政令与民俗——以民国年间废除阴历为中心的考察[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6)


七、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社会变迁

  1. 吴宏岐. 区域社会生活史的若干理论问题[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1)

  2. 韩晓莉, 行龙. 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J]. 近代史研究 , 2006,(06)

  3. 贾艳丽. 《京话日报》与20世纪初年国民捐运动[J]. 清史研究 , 2006,(03)

  4. 陈芳,. 西汉三十六牧苑考[J]. 人文杂志 , 2006,(03) .

  5. 于赓哲. 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J]. 史学月刊 , 2006,(02)

  6. 王星光, 高歌.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考略[J]. 农业考古 , 2006,(01)

  7. 黄修明. 中国古代“服禁”论[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1)

  8. 翁敏华,. 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和民族戏剧面貌[J]. 学习与探索 , 2006,(02) .

  9. 李学伟. 中国古代“簪饰”文化研究[J]. 四川丝绸 , 2006,(02)

  10. 张维慎, 王锋. 从“咥”和“啖”看古人饮食的豪爽性[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6,(02)

  11. 邓志强. 从汉字考释中管窥中国古代纺织文化[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7)

  12. 李剑国, 孟琳. 简论唐前“服妖”现象[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6,(04)

  13. 刘天利. 中国古代酒徒类型的演进[J]. 唐都学刊 , 2006,(04)

  14. 彭勇. 中国古代民间群体旅游[J]. 中州学刊 , 2006,(05)

  15. 姬志刚, 赵贵芬, 王利君. 中国印刷术发明和发展的史料探析[J]. 兰台世界 , 2006,(22)

  16. 胡亚希, 陈千, 范旭. 论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人本内涵[J]. 江西社会科学 , 2006,(12)

  17. 陈淼. 初探缠足和束腰及其变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6,(12)

  18. 刘丽琴. 居延汉简所见秋射制度[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2)

  19. 燕连福. 中国古代“交通”概念发微[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20. 高恒天, 汤剑波. 秦汉时代之西南夷道德生活[J]. 贵州民族研究 , 2006,(04)

  21. 李会娥. 原始社会之饮食初探[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05)

  22. 杨升南. 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J]. 殷都学刊,2006,(04)

  23. 缪良云. 周代服饰生产管理的历史性贡献[J]. 装饰 , 2006,(11)

  24. 钟蔚. 从楚人的衣着文化看楚人浪漫主义精神[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2006,(08)

  25. 金颜. 先秦盟誓的社会作用[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5)

  26. 韩先艳. 《战国策》中的占卜[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06,(12)

  27. 仝卫敏. 试论战国时期的军服供应问题[J]. 史学月刊 , 2006,(12)

  28. 刘乐贤. 楚秦选择术的异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J]. 历史研究 , 2006,(06)

  29. 何海龙. 走出蛮荒——交通与秦汉时期的岭南越族社会浅析[J]. 贵州民族研究 , 2006,(04)

  30. 李庆新.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J]. 史学月刊 , 2006,(10)

  31. 刘向明. 从睡虎地秦简看秦代有关衣布管理的法律[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4)

  32. 金身佳. 秦汉时期的形法相地相宅术[J]. 怀化学院学报 , 2006,(S1)

  33. 魏宇文. 从《释名·释饮食》看汉代饮食文化[J]. 湖南社会科学 , 2006,(03)

  34. 赵兰香. 汉代戍边士卒衣装来源问题再探讨[J]. 敦煌学辑刊 , 2006,(01)

  35. 王孝俊. 两汉社会保障制度初探[J]. 河南社会科学 , 2006,(03)

  36. 张宝强, 马竹英. 汉代百戏中的体育活动初探[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3)

  37. 王勇. 汉代劫持事件考察[J]. 晋阳学刊 , 2006,(05)

  38. 孙瑞, 陈兰兰. 汉代简牍中所见私人契约[J]. 学习与探索 , 2006,(04)

  39. 刘玉堂, 刘金华. 汉代相术管窥[J]. 江汉论坛 , 2006,(11)

  40. 房占红. 浅论汉代吉语印章大量流行的概况及原因[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1. 魏燕利. 试论汉代注重养老制度建设之根源——以生产方式及思想文化为视角[J]. 唐都学刊 , 2006,(04)

  42. 张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休闲活动分析[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03)

  43. 张方. 试论隋唐以前歧视羌人之现象[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4)

  44. 田非.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服饰风俗之差异[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4)

  45. 张宏慧. 两晋南朝社会的尊老养老之风[J]. 许昌学院学报 , 2006,(03)

  46. 来琳玲, 李天石. 乐舞所见之南朝社会风气——兼论南朝社会风气的成因[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6,(01)

  47. 逢成华. 北朝“褒衣博带”装束渊源考辨[J]. 学术交流 , 2006,(04)

  48. 王赛时. 海洋探索与唐宋社会[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2)

  49. 宋军风. 唐宋商人舆服演变考述[J].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06)

  50. 宋会群. 张九龄与中国信鸽通讯的发明[J]. 岭南文史 , 2006,(02)

  51. 王璟. 小议隋唐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J]. 史学月刊 , 2006,(08)

  52. 邵晨霞. 浅析外来文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3)

  53. 赵贞. 唐代长安城街鼓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03)

  54. 宁欣. :城市社会的舞台——以唐长安城为中心[J]. 文史哲 , 2006,(04)

  55. 曾玉华, 许万林. 唐代长安的城市发展与体育文化的嬗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6,(10)

  56. 王蕾. 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狎妓风气[J]. 文史天地 , 2006,(10)

  57. 王立, 郝明. 唐代饮食争竞豪侠的文化风神略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6)

  58. 李怡. 唐代官员常服的服色文化[J]. 华夏文化 , 2006,(04)

  59. 王凤翔. 从士人命运看五代的重武轻文风气[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6,(02)

  60. 竺小恩. 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5)

  61. 牛杰. 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1)

  62. 陆业龙, 李勇. 宋代社会的奢侈享乐之风——兼谈宋代词体流行的原因[J]. 船山学刊 , 2006,(01)

  63. 杜栋. 宋代户绝财产继承制度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 , 2006,(02)

  64. 牛杰. 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J]. 中州学刊 , 2006,(02)

  65. 孙洪升. 宋代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农业考古 , 2006,(01)

  66. 吴鸿丽. 两宋时期泉州地区造桥热潮的原因探析[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1)

  67. 姜宏宇. 金代雕塑之社会生活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07)

  68. 吴宁, 范立舟. 两宋士风述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69. 黄斌, 许秋群. 略论宋代文化娱乐市场与南戏的发展[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70. 赵瑶丹. 两宋谣谚的社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