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0-10-01浏览次数:10

2005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2005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王洪兵 整理

一、社会史理论

  1.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0501期。

  2. 雷雨《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出版》,《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504期。

  3. 侯杰:《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509期。

  4. 马金生:《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的力作——评疾病改变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504期。

  5. 赵世瑜 梁勇:《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200512期。

  6. 行龙:《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1期。

  7. 李然:《中国社会史史料研讨会概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期。

  8. 王先明 魏本权:《2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与走向》,《天津社会科学》,200503期。

  9. 阮兴:《《食货》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经济社会史学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10. 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12期。

  11. 阿兰·梅吉尔:《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学术月刊》,200512期。

  12. 阿兰·梅吉尔 赵晗:《历史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学术月刊》,200511期。

  13. 田汉云:《清代朴学研究的重要拓展——评《朴学与清代社会》》,《社会科学战线》,200506期。

  14. 汪毅夫:《闽台社会史札记》,《台湾研究集刊》,200503期。

  15. 梁民愫:《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史学理论研究》,200504期。

  16. 佐佐木洋成:《精神失落的社会史——从性别、年龄和地区的角度分析日本自杀死亡率的变化》,《国外社会科学》,200506期。

  17. 陈瑞:《一部富于学术创新的徽州社会史研究力作——读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期。

  18. 邢战国 张静:《略论德里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历史教学》,200510期。

  19.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01期。

  20. 钱杭:《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研究的范例——吴泽和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殷代奴隶制社会史〉》,《江海学刊》,200501期。

  21. 周惊涛:《徽州存世家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01期。

  22. 赵永春:《国家形成理论的新探索——评《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504期。

  23. 卜宪群:《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0504期。

  24. 李安山:《论战争、王权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史学理论研究》,200504期。

  25.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中国图书评论》,200512期。

  26. 张芳 杨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述评》,《中国农史》,200503期。

  27. 刘建生:《偶为高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读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期。

  28. 孙欣:《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东方论坛》,200504期。

  29. 庄华峰 王先进:《近十年来魏晋隋唐社会史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10期。

  30. 赵朝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硕果——《中国现代社会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党史研究》,200503期。

  31. 黄静:《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古代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史学史研究》,200503期。

  32. 王震中:《中国远古社会史研究的力作——马新、齐涛著中国远古社会史论读后》,《史学理论研究》,200503期。

  33. 朱英:《中国商会史研究如何取得新突破》,《浙江学刊》,200506期。

  34. 朱英:《商会史研究需要新突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期。

  35. 李化成:《简述西方公共健康史》,《中华医史杂志》, 200504

  36. 张佩国:《多维视野中的“一孔之见”——答朱宗震先生》,《中国农史》,200503期。

  37. 廖杨:《历史人类学的产生及其意义》,《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期。

  38. 饶伟新:《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客家”称谓由来考论——以清代以来赣南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民族研究》,,200506期。

  39. 邢战国 张静:《略论德里克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历史教学》,200510期。

  40. 李济沧:《论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02期。

  41. 王长坤 鲁宽民 尹洁:《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唐都学刊》,200503期。

  42. 孙冰:《视角与方法:新史学人物研究纵览》,《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02期。

  43. 江湄:《“新社会史”的来路与去向——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读后》,《社会学研究》,200502期。

  44. 左玉河 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03期。

  45. 赵亮:《非此即彼之间——社会史的再思考》,《桂海论从》,2004S2期。

二、风俗

  1. 王加华:《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清史研究》,200503期。

  2. 殷俊玲:《清代晋中奢靡之风述论》,《清史研究》,200501期。

3黄志繁:《明代赣南的风水、科举与乡村社会“士绅化”》,《史学月刊》,200511期。

4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论贵州屯堡移民社会的建构》,《中国史研究》,200502期。

5温乐平:《试说秦汉社会消费观念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王日根张宗魁:《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7王玲:《齐民要术与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中国农史》,200504期。

8汪维真:《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与社会调控》,《江汉论坛》,200501期。

9游彪:《“礼”“俗”之际——宋代丧葬礼俗及其特征》,《云南社会科学》,200501期。

10张代芬:《康輏纪行对藏地民俗之记载及其价值》,《宜宾学院学报》,200511期。

11赵立人:《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一书中有关问题与刘平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511期。

12韩曦黎文森:《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利流失及其保护》,《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期。

13赵逵夫:《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期。

14王元林邓敏锐:《近代广东侨乡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变化——以潮汕和五邑为例》,《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504期。

15杨福泉:《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期。

21何正廷:《壮族的“竜”崇拜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期。

22尤士洁:《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23方立红:《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岁时节庆风俗》,《历史教学》,200511期。

24王晓霞:《清代陕南招赘婚初探》,《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28眭鸿明:《民国初年遵从民商事习惯风格之考证》,《河北法学》,200511期。

29杨泉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风俗的相互影响及规律》,《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06期。

30李明:《明清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成因初探》,《安徽史学》,200506期。

31黄海德:《台湾道教的历史、现状及其宗教特征》,《宗教学研究》,200502期。

33续西发:《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新疆地方志》,200503期。

34房若愚:《新疆民族风俗习惯的由来与特点》,《新疆地方志》,200503期。

35杨式挺:《略论我国古代的拔牙风俗》,《广西民族研究》,200503期。

36潘洪钢:《清代扬州的“养瘦马"风俗》,《民俗研究》,200502期。

37陈新岗:《两汉诸子论风俗》,《民俗研究》,200502期。

38苏钦:《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及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4期。

39肖倩:《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40刘五一:《先秦楚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4期。

41薛洪波:《再析清代封禁东北之目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期。

42高新伟:《从顾炎武的风俗观看其“民本”思想的内涵》,《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43张燕:《从民间的符咒风俗中探讨“符”文化》,《内蒙古艺术,200501

44廖君湘:侗族传统社会外部控制诸方式》,贵州文史丛刊,200504

45周正庆:《清代广东民俗岁时用糖探究》,《广东社会科学,200505

46张明禄王振芳:《略论隋唐五代时期太原的经济与风俗》,《沧桑,200504

47崔小敬许外芳:《“紫姑”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502

48郭卉王迦南:《晚清礼仪中的红白喜事》,《文明,200506

49曹欣欣:《留学生与清末民初之移风易俗》,《留学生,200503

50曾劲:《从苏适墓葬形制看苏轼家族川俗之保持》,《江汉论坛,200508

51徐旭阳:《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社会风俗的改良》,《江汉论坛》,200507期。

52赵向欣:《豫南花鼓灯历史流变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

53李霞:《论楚淮文化对道家生命观形成的影响》,《安徽大学学报,200504

54尤育号:《清末资产阶级的移风易俗潮》,《学习与探索,200503

55邓亦武:《农民心理需要畸形化的影响及对策——以湖南省沅陵县油房村红白喜事风俗为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56于莲:《努尔哈赤与满族风俗传说》,《 兰台世界,200504

57张德森:《古代清明民俗》,《社会福利,200504

58李明:《明清苏州、扬州、徽州三地风俗的互动互融——兼谈“苏意”、“扬气”与“徽派”》,《史林,200502

59何宏:《少数民族食粽风俗述论》,《黄山学院学报,200502

60李林高玉霞:《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研究述评》,《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61梅莉:《明清河南武当进香风俗浅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62杨忠谦:《辽代的拜日风俗及文化解读》,《民间文化论坛,200502

63李传军:《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64王海鹏:《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外妇女风俗的考察与评论》,《广西社会科学,200504

65文瑞清:《传统节日习俗述略》,《沧桑,2005Z1

66刘雪影:《论陆象山的风俗观》,《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7陈宝良:《明代社会风俗的历史转向》,《中州学刊,200502

68周湘:《清代尚裘之风及其南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9孙先英:《从饭玉看周代的丧葬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70王俞春陈耿:《海南禁约乡规(1857—1988)》,《天涯,200502

71濮仲远:《唐宋时期敦煌赛神风俗考略》,《青海师专学报,200502

72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73郭淑云:《北方丧葬面具与萨满教灵魂观念》,《北方文物,200501

74徐威:《从北京传统节日和庙会看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01

75蔡罕:《浙东水风俗考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1

76刘永连:《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贵州民族研究,200501

77刘国石:《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学术与风俗习惯的汉化》,《北华大学学报,200501

78刘廷新:《湘西傩堂戏的民俗色彩与宗教意识》,《民族论坛,200512

79于皓:《当代东北民间“跳大神”的田野调查及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80王晓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讨论民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4

81董雪静:《上古男女社庙聚会习俗探源》,《殷都学刊,200503

82缪菁:《浅论从礼仪的角度认识民俗的社会功能》,《兰州学刊,200505

83侯文宜:《晋东南一带炎帝历史传说、民俗文化考释》,《晋阳学刊,200505

84李爽:《大唐气象与两宋雅韵——从妇女服饰的变迁透视唐宋社会心理》,《运城学院学报,200504

85孙文福:《丧葬禁忌的民俗功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86张爱萍:《湖州地区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87陈摩人郭凤翔:《冼太夫人与俚族女权社会——兼谈民俗与民间信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88李祥林:《亡灵奠祭中的生命祈盼——“烧纸钱”民俗别解》,《民族艺术,200502

89朱华斌:《浅谈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禁忌》,《新余高专学报,200503

90马志华:《试析藏族爱情叙事诗中的天葬习俗》,《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03

91姜小莉:《萨满教对满族社会伦理观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92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三、信仰

1孔祥涛:《历史与神话:天地会西鲁故事由来及天地会起源》,《清史研究》,200503期。

2范正义:《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史学月刊》,200511期。

3高梓梅:《历史人物传说的神异性》,《史学月刊》,200506期。

4陈筱芳:《西周天帝信仰的特点》,《史学月刊》,200505期。

5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02期。

6梁家贵:《试论民间信仰与会道门的关系》,《贵州社会科学》,200502期。

7王丹:《《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简评》,《民族文学研究》,200503期。

8郭红雅:《《药》中的民间信仰及主题分析》,《零陵学院学报》,200503期。

9谭必友:《作为组织话语的民间信仰与秘密结社——话语群视阈里的古村社会变迁调查之一》,《经纪人学报》,200501期。

10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03期。

11东泽民:《直东交界一带民间信仰与义和团运动》,《邢台学院学报,200504

12白俊奎:《渝东南酉水流域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白虎神崇拜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酉水流域后溪镇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期。

13罗勇王院成:《民间风水信仰的心理解读——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14连东:《试论宗教存在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2

15王元臣:《泰山神信仰的源流浅说》,《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16郑丽航:《天妃附会碧霞元君封号考》,《莆田学院学报,200506

17范正义:《近代福建船民信仰探析》,《莆田学院学报,200506

18马莉:《中国民间信仰在现实中的生长力及文化价值初探》,《兰州学刊,200506

19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0代洪亮:《避祸趋福与扬善抑恶:明清泰山信仰中的大众心态》,《济南大学学报,200506

21江新兴石小娟:《社会转型震荡期农村宗教信仰变迁——以冀中地区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6

22王雄伟:《自我生存保障的建构——对于农村民间信仰兴起的社会学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506

23梁聪:《两宋时期民间祠祀的法律控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4陆敏珍:《区域性神祇信仰的传承及其对地方的影响——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5鄂崇荣:《村落中的信仰与仪式——土族民间信仰的宗教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青海社会科学,200506

26周秋良:《娼妓·渔妇·观音菩萨——试论鱼篮观音形象的形成与衍变》,《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27朱爱东:《国家、地方与民间之互动——巍山民间信仰组织“圣谕坛”的形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8刘凤云:《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6

29罗萍:《近代西方传教活动与晚清乡土社会秩序的裂变》,《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30陈冰:《民国时期民间秘密宗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根源——以湖北省为例》,《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02

31邢莉:《蒙古族与藏族的天体神话与天神信仰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6

32张丽萍郭勇:《帝国汪洋中的“孤岛”——从清代四川看天主教在汉地的农耕社区》,《宗教学研究,200503

33曹琳:《天后信仰在天津之变化及衰落原因再分析》,《宗教学研究,200503

34林拓:《“边缘—核心转换”:区域神明信仰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以福建为例》,《宗教学研究,200503

35梅莉:《真武信仰研究综述》,《宗教学研究,200503

36龙鳞:《云南沧源佤族的灵魂观与病患观探析》,《学术探索,200505

37黄云明高颖:《论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对文化的不同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506

38汪小洋:《画像石衰亡的宗教因素再认识》,《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39张富春:《先秦民间祈财信仰研究——以睡虎地秦简《日书》为中心》,《四川大学学报,200506

40麻勇恒:《浅析苗族寨神信仰的文化逻辑——以鸡爪村苗族寨神为例》,《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41熊申英:《神人以和:对原始乐的通神功能及思想意义之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505

42刘目宾:《试论宗教与迷信的互融共生性特征——以鲁西南两村信仰事象为研究个案》,《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05

43黄洁琼:《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龙岩学院学报,200504

44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起源辨析》,《龙岩学院学报,200504

45徐海燕:《紫姑信仰的形成及其传承流变中的文化思考》,《辽宁大学学报,200505

46黄秀琳,林剑华:《妈祖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的人类学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11期。

47欧阳恩良:《民间教门与咸同贵州号军起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48范正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49钟晋兰:《论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以宁化河龙的伊公信仰为分析对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50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东南学术,200505

51吴其林:《菇神庙与菇神信仰》,《东方博物,200503

52何绵山:《台湾民间巫术与台湾社会》,《宗教学研究,200502

53王丽英:《道教法术与岭南巫俗初探》,《宗教学研究,200502

54余欣:《唐宋敦煌民生宗教与政治行为关系研究》,《中国史研究,200503

55孙小金:《巫术思维对中国民间崇拜的影响》,《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56林继富:《从传说到信仰——西藏关羽信仰的演化脉络》,《青海民族研究,200504

57刘宗迪:《西王母神话地域渊源考》,《民俗研究,200502

58张传勇:《试论城隍庙的建造依据——兼与郑土有、王贤淼两同志商榷》,《民俗研究200502

59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民俗研究,200502

60项裕荣:《九子母·鬼子母·送子观音——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佛道混合》,《明清小说研究,200502

62梅莉:《清代真武大帝信仰之流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63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理论思考》,《甘肃理论学刊,200505

64乌仁其其格:《蒙古族火崇拜习俗中的象征与禁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65杨立志饶春球:《女娲信仰的发源地研究综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66王川:《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西藏研究,200503

67阎化川:《妈祖信俗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03

68李霞:《民间信仰的社会凝聚机制:性别角度的初步探讨》,《天府新论,200505

69龙佳解:《关帝信仰与道德崇拜》,《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70张琪亚:《隐喻的力量——论民间巫术信仰的重要象征形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04

71盛珍:《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中国宗教,200507

72叶春生:《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学术研究,200508

73古力扎提:《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74崔小敬许外芳:《“紫姑”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502

75汪毅夫:《流动的庙宇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200502

76黄秀琳:《妈祖信仰文化社会功能的演进与新说》,《岭南文史,200502

77皮庆生:《宋人的正祀、淫祀观》,《东岳论丛,200504

78陈摩人郭凤翔:《冼太夫人与俚族女权社会——兼谈民俗与民间信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79管彦波:《谷魂信仰:稻作民最普遍的信仰形式——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503

80陈筱芳:《春秋天信仰的特点》,《史学集刊,200502

81侯杰李净昉:《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以天津皇会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0503

82徐威:《从北京传统节日和庙会看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01

四、灾荒与社会救济:

1龙鳞:《云南沧源佤族的灵魂观与病患观探析》,《学术探索,200505

2张丽芬:《明代华北瘟疫成因探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6期。

3白茅:《《岭南瘟疫史》出版》,《中华医史杂志,200503

4赖文:《古代“瘟”“疫”“瘴”未必都是爆发流行的传染病》,《中华医史杂志,200503

5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健康大视野,200511

6余新忠:《大疫探论:以乾隆丙子江南大疫为例》,《江海学刊》,200504期。

7诚诚:《历史回眸:人类与瘟疫的较量》,《科学大观园,200504

8许新民康春华:《清末滇南地区瘟疫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9棱风:《天花——困扰清王朝的瘟疫》,《健康大视野,200502

10周同:《被瘟疫灭亡的明朝》,《健康大视野,200501

11、《中国的瘟疫控制史》,《中国新闻周刊,200502

12贺予新:《西汉时期的疾疫之灾》,《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13马宝记:《建安年间全国疾疫及其防治》,《许昌学院学报,200503

14刘继宪:《试析刘宋统治区的气候波动与水旱灾害》,《干旱气象,200504

15李辉:《试论北朝时期旱灾发生的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8

16李伟:《山东人“闯关东”与乡土观念的变化》,《史学月刊,200509

17李雁蓉:《《左传》中的水旱灾害》,《社科纵横,200504

18董传岭:《近代山东地区的祈雨活动》,《广西社会科学,200509

19陈广恩:《关于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503

20雷源轼:《我国古代的海啸》,《湖南安全与防灾,200504

21王林袁滢滢:《1935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2王林袁滢滢:《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23佳宏伟:《清代陕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变迁》,《古今农业,200503

24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兰州学刊,200504

25陈冬生:《建国初政府赈灾研究》,《求索,200505

26周致元:《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史学集刊,200502

27朱吉杰:《经元善1880年赈直述略》,《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6刘洋:《唐及五代时期长江流域水患》,《中国水利,200506

27王彩红:《康雍乾时期河北地区的水旱灾害对农民经济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06

28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3

29薛瑞泽:《魏晋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0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民国档案,200502

31陈金凤王芙蓉:《两晋疫病及相关问题研究》,《许昌学院学报,200503

32孟庆云:《五运六气:中国古代的灾害预测学》,《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02

33殷淑燕黄春长 李新艳:《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平原水旱灾害(英文)》,《Journal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01

34卢勇聂敏 洪成:《清末民初清峪河水利衰落之探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01

35薛积彬钟巍 赵引娟彭晓莹:《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200504

36郑景云赵会霞:《清代中后期江苏四季降水变化与极端降水异常事件》,《地理研究,200505

37闵祥鹏:《唐诗中的瘟疫》,《医学与哲学,200513

38李银涛:《清末东三省鼠疫流行和防治的思考》,《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9杨家茂:《20世纪40年代闽北鼠疫流行史料》,《中华医史杂志,200504

40张晓辉苏新华:《1894年香港鼠疫的应对机制》,《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41李永宸赖文:《1894年香港鼠疫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01

42李飞龙王小莉:《危机与应对——以1949年察北鼠疫的防疫为例》,《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43曹树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04

44陈致远柳毅:《1942年常德石公桥和镇德桥鼠疫之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04

45王道瑞:《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历史档案,200502

46赖文李永宸:《清末岭南医家对中医急症给药法的贡献》,《中国中医急症,200505

47王道瑞:《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历史档案,200501

48丁建军郭志安:《宋代依法治蝗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49陈业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2

50彭展:《20世纪唐代蝗灾研究综述》,《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51胡惠芳:《民国时期蝗灾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52鲁克亮:《清代广西蝗灾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501

53章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501

54赵艳萍:《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02

55高冬梅:《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56任云兰:《民国灾荒与战乱期间天津城市的社会救助(1912—1936)》,《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

57苏全有李风华:《论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的社会成因》,《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58李文海:《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506

59温艳:《灾荒与人性——以民国时期西北为例》,《社会科学家,2005S1

60苏全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社会原因探析》,《聊城大学学报200505

61王卫平戴卫东:《明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述论》,《宿州学院学报,200505

62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研究,200505

63王卫平黄鸿山 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64廖建林:《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65赵立行:《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黑死病》,《历史研究》,200506期。

66高凯:《从吴简蠡测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史学月刊》200512期。

67王子今:《汉代“海溢”灾害》,《史学月刊》200507期。

68赵克生:《义民旌表:明代荒政中的奖劝之法》,《史学月刊》,200503期。

69阮清华:《非常时期的民间救济——以“庚子之变”后上海绅商义赈为例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期。

70王刚:《《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12期。

71王晓艳:《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72廖建林:《华洋义赈会的科学之防救灾述略》,《湖北社会科学》,200508期。

73渠占辉霍亚松:《华洋义赈会赈灾防灾的实践飞跃及意义》,《天津大学学报》200502期。

74孙百亮袁林:《1668年郯城震灾与1937年菏泽震灾比较研究——与赵兰亮同志商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75蓝勇:《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续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76林汀水:《明清福建的疫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77刘宁李文刚:《论温疫学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北京中医》,200506期。

78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中国农史》,200502期。

79郭文佳:《董煟《救荒活民书》的价值与历史地位评议》,《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4期。

80赵宝爱:《20世纪2030年代冀鲁两省的凿井灌田与防旱救荒》,《中国农史》,200501期。

81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03期。

82苏全有闫喜琴:《论光绪年间河南的民间救济》,《天府新论,200504

83陈华:《灾荒与客家先民南移入广》,《寻根,200503

84苏全有闫喜琴:《20年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85刘静:《山西“丁戊奇荒”的应对措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86刘永刚胡鹏:《浅论清代灾荒与政府行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3

87李方华:《民国时期晋城大灾纪实》,《文史月刊,200503

88池秀梅:《民国时期福建灾荒的社会成因探析》,《龙岩师专学报,200501

89刘云军:《《救荒活民书》中救荒思想浅析》,《古今农业,200501

90刘永刚李爱军:《浅论中国古代天变成灾的社会因素》,《青海社会科学,200501

91赵玉田方顺姬:《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东北师大学报200501

92赵朝峰,李黎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救治对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1期。

93胡忆红:《我国荒政中的市场性救荒措施研究——以禁遏籴为例》,《晋阳学刊》,200506期。

94张艳丽:《“丁戊奇荒”之际晋南地方官员的善后措施——以解州知州马丕瑶为例》,《晋阳学刊》,200506期。

95闵祥鹏:《疫病对唐江南地区天宝末年到元和初年户籍的影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96杨世利:《宋朝以工代赈述论》,《中州学刊,200503

97张颖华:《道光年间江苏省的赈务研究——兼与湘省的赈务比较》,《长沙大学学报,200501

五、社会经济史研究:

  1. 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清史研究》,200503期。

  2. 邓亦兵:《清代前期竹木运输量》,《清史研究》,200502期。

  3. 江巧珍 孙承平:《徽州盐商个案研究:《疏文誓章稿》剖析》,《清史研究》,200501期。

  4. 史金波:《西夏农业租税考——西夏文农业租税文书译释》,《历史研究》,200501期。

5彭南生:《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511期。

6刘一皋:国家、市场、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初建时的认识——建国前夕之临清事件个案研究》,《史学月刊》,200510期。

7吴文武:《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史学月刊》,200509期。

8陶文牛:《三国户口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9成淑君:《交通贸易与明代山东土地开发》,《史学月刊》,200508期。

10郑璋鑫:《唐宋及明清之际的钱()荒与启示》,《菏泽学院学报》,200501期。

11杨勇:《北魏均田制下产权制度变迁分析》,《史学月刊》,200508期。

12魏悦先秦时期借贷思想初探》,《史学月刊》,200506期。

13李增高:《先秦时期华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与稻作》,《农业考古》,200501期。

14郑起东:《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15魏光奇:《国民政府时期县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的整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03期。

16游海华:《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史学月刊》,200506期。

17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06期。

18陈隆文:《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刍议》,《史学月刊》,200506期。

19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505期。

20徐玲:《清末民初苏州典当业分布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02期。

21龚关:《20世纪初天津的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史学月刊》,200502期。

22魏天安:《宋代官田鬻卖规模考实》,《史学月刊》,200501期。

23王友明:《抗战时期中共的减租减息政策与地权变动——对山东根据地莒南县的个案分析》,《近代史研究》,200506期。

24王庆成:《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近代史研究》,200506期。

25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近代史研究》,200506期。

26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近代史研究》,200503期。

27原彦平:《近十年来的清代前期西北经济史研究》,《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8月泉:《2004年明清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29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近代史研究》,200501期。

30李根蟠:《“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中国史研究》,2005S1期。

31于振波:《从简牍看汉代的户赋与刍稾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2期。

32陈旭:《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中国史研究》,200501期。

33韩生存:《西京大同和辽宋边境走私贸易》,《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期。

34颜广文:《晚明时期走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以广州府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期。

35陈韶旭王铁星:《明朝嘉靖以前中央政府对宣府镇的惠农政策》,《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01期。

36张政:《清代乾嘉时期中越边境贸易探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02期。

37王瑞平:《明清时期商丘的集市贸易》,《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3期。

38冯小红:《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39张海英:《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以政府的政策变化为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40卢华语:《六朝商人诗及所反映的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41袁熹:《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42吴晓亮:《从城市生活变化看唐宋社会的消费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43李清凌:《宋朝西北经济开发的动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44周雪香:《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研究——简评《州县官的银两》》,《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期。

45邓玉娜:《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46张守广:《论抗战时期后方的企业家群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47刘秋根谢秀丽:《明清徽商工商业铺店合伙制形态——三种徽商帐簿的表面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48朱文利:《明清徽商的价值取向》,《江苏商论》,200510期。

49王国键:《光绪徽商护票及其价值》,《安徽史学》,200503期。

50刘永华:《明中叶至民国时期华南地区的族田和乡村社会——以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51杨国安:《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52李令福:《再论华北平原二年三熟轮作复种制形成的时间》,《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54史志宏:《20世纪304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55龚汝富:《民国时期江西推行义图制的尝试及其失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56谢元鲁:《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57黄纯艳:《经济制度变迁与唐宋变革》,《文史哲》,200501期。

58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文史哲》,200501期。

59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文史哲》,200501期。

60汪庆元:《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1张天政:《略论上海银行公会与20世纪20年代华商银行业务制度建设》,《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2郑成林:《1927-1936年上海银行公会与国民政府关系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503期。

63梁四宝吴丽敏:《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4王日根:《明清时期商业风险及其防范刍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5陈明光靳小龙:《论唐代广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与财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66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67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68刘文波:《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研究的新成果——郑有国著《中国市舶制度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69肖自力:《论民国年间(1914-1949)赣南钨业之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70朱静:《金城银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本贷款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2期。

71赖正维:《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72李金明:《清初中日长崎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73罗雄飞:《宋代汀、赣诸州私盐问题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3期。

74史玉华:《从《巴县档案》看清代四川的私盐问题》,《滨州学院学报》,200502期。

75吴海波:《清代两淮榷盐体制的演变与私盐》,《求索》,200503期。

76吴海波李曦:《清代两淮食盐运销体制的演变与私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05期。

77袁欣:《1868-1936年中国茶叶贸易衰弱的数量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78张瑞威:《在国家与市场之间的清初江宁钱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79尹玲玲:《略论清代的渔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80周奇:《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土地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81王玲:《魏晋六朝荆襄地方官吏与经济开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82沈慧:《略论宋代湖州的商品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1期。

六、宗族

  1. 常建华:《19世纪及20世纪初朝鲜对族谱功能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02期。

  2. 常建华:《15世纪的朝鲜族谱》,《史学集刊》,200504期。

  3. 张立高:《试论明清宗族恤孤》,《喀什师范学院院报》,200501期。

  4. 赵沛:《汉代的社会结构与宗族聚居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507期。

  5. 孔毅:《魏晋南北朝宗族伦理述论》,《重庆社会科学》,200501期。

  6. 徐舜 徐雄:《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对国内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述评 》,《兰州学刊》,200503期。

  7. 朱炳祥 蔡磊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观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期。

10栾成显:《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历史研究》,200503期。

11寇翔:《宗族势力复兴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期。

12李绪龙:《论清代社会秩序的维持——以宗族伦理制度为视角》,《巢湖学院学报》,200505期。

13唐力行:《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02期。

14朴元熇:《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200501期。

15王天意:《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02期。

16张国刚:《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05期。

17李晓静李小燕:《从客家谱牒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龙岩学院学报,200505

18冯尔康:《十八、十九世纪之际的宗族社会状态——以嘉庆朝刑科题本资料为范围》,《中国史研究》,2005S1期。

19谢亦峰:《汝颍大族在曹魏时期的政治取向》,《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20张小也:《明清时期区域社会中的民事法秩序——以湖北汉川汈汊黄氏的《湖案》为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06

21舒敏郑春奎:《长濂《郑氏族谱》散论》,《丽水学院学报,200506

22胡中生:《凭族理说与全族谊:宗族内部民事纠纷的解决之道——以清光绪年间黟县宏村汪氏店屋互控案为例》,《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3常建华:《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河北学刊,200506

24赵文铎:《“九·一八事变”对东北农村宗族结构的影响》,《北华大学学报200505

25徐良梅朱炳祥:《“宗族弱化”的历史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0506

26李世众:《清中叶的宗族、政府与地方治理——透视温州粮食危机引发的骚乱及其消弭》,《历史教学问题,200506

27罗开玉:《三国蜀汉土著豪族初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28李留文:《宗族大众化与洪洞移民的传说——以怀庆府为中心》,《北方论丛,200506

29吾淳:《宋以后中国社会的宗族伦理》,《现代哲学,200504

30林修果:《试论宗法秩序特质》,《新东方,200509

31李恒全:《实体性宗族的解体与春秋战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杂志,200506

32付文茂:《转型期宗族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求实,2005S2

33冯尔康:《清代宗族、村落与自治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4赵华富:《徽州世家大族促进宗族和谐和发展的措施》,《合肥学院学报200504

35兰林友:《“同姓不同宗”:对黄宗智、杜赞奇华北宗族研究的商榷()》,《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5

36徐建华:《家谱的地方性特色及价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9

37宋平:《传统宗族与跨国社会实践》,《文史哲,200505

38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兰州学刊,200505

39刘绍云:《戒律、家规、国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调控》,《理论学刊,200510

40林婷:《权威与秩序——乡村宗族秩序的现代化嬗变透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41陈瑞:《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以《绩溪捐助宾兴盘费规条》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0505

42瞿州莲:《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的非兼容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5

42荣庆晓松:《义庄规矩扶贫工程——范仲淹之人道商道()》,《中国工商,200504

43廖雅琴:《中国近代早期南方宗族变迁》,《学术论坛,200508

44林修果:《宗族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宗族秩序存在的合理性分析》,《新东方,200508

45钱宗范:《中国传统宗族伦理与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04

46赵英丽:《评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博览群书,200506

47瞿州莲:《浅论土家族宗族村社制在生态维护中的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

48陈德顺:《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