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贤德教授做客第十四场“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6-08-06浏览次数:10

83日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第14场)。本场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侯杰主持,台湾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前副院长,新闻传播学系前主任习贤德教授主讲,题为“孙中山与基督教(1884-1925)”,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湖南吉首大学、南开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国内外高校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出席。

习贤德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新闻史,尤其是《益世报》、孙中山和基督教等专题研究,著有《孙中山与美国》、《孙中山先生与基督教》、《孙中山先与革命思想的传播》、《清末中文报刊呈现的美国形象》等著作。他本人曾任台湾《联合报》记者、《自由时报》副总编辑等,后转入学界,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切身体会是,一定要追求史料的真实性,做到考证详实。为此,他曾亲自到过很多孙中山先生生前去过的地方,探访遗迹。

在演讲中,习教授讲述了孙中山的一生与基督教的关系。首先,习教授结合他的家世与幼年出洋的特殊经历分析了孙中山浸润在英美文化的世界观,探讨了其受洗入教之必然。习教授指出:孙中山年仅13岁时,即随母亲赴檀香山,第一次对西方文明、西方制度和西方历史有了了解。此后在长兄孙德彰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在美国受到了比较系统的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开始接触基督教。因此,受到哥哥的劝阻,孙中山转回香港等地求学、发展,并于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习教授强调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一直都在海外奔走,了解世界局势,在美国本土及檀香山停留的时间总计达9年半,深受美国影响。在国内,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败,转而走上了革命之路,遂联合基督徒和社会各界人士,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1894年,孙中山再次奔赴檀香山,并在此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驻英使馆,幸亏得到恩师康德黎的救援,才幸免于难,使得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贡献毕生精力。习教授还从妇女/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孙宋联姻”及其对革命的影响,引起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在回答师生提问的时候,习教授还强调指出:在从事妇女/性别史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媒体资料,从而有效拓宽性别史研究的史料来源,促进妇女/性别史与媒体研究的有效结合。在使用媒体资料时,一定要注重追求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小心求证,和其他史料辨证使用。

“何世明博士文化讲座”由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发起,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设立,旨在探讨和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相关问题。从2014年起,迄今为止,已先后邀请多位海内外研究学者举办10多场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效果甚佳。此次讲座不仅有利于南开师生了解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扩大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为更多高校师生了解台湾及境外学术发展情况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