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教授携学生参加“石刻文献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18-11-26浏览次数:10

1124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的石刻文献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海淀花园饭店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夏炎教授应邀出席并承担主持、评议工作。 研讨会共分“汉唐碑刻专题”、“宋元碑刻专题”和“明清碑刻专题”三场。

中心夏炎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分别做会议总结。夏炎教授首先向李雪梅教授的“碑石课堂”团队表示敬意,由此谈及石刻研究的范式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夏炎教授认为,金石之学自宋代欧、赵发轫降至明清,已成蔚然大观之势。石刻史料的“文本性”产生于传世文献之内,又游离于传世文献之外,早已成为自有体系的文本系统。在此视角下,以正史为代表的传世文献往往成为金石学研究的背景而非归宿。历史学者要超越金石证史、补史的局限,更多关注石刻文献的文本性质,将文本视作独立的研究单位进行考察。就中古石刻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首先要强化“历史现场”在中古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拓片、录文为基础的文本研究之外,要加强对原石的实地考察,重视碑阴、碑侧和碑额题记题名的研究。同时,要注重传统金石学论著取得的丰厚成果,深入挖掘宋以来的大量金石著作和地方志中对石刻史料的收录、整理和研究。走进历史现场、纵深学术脉络,结合不同学科、多重视角的分析方法,庶几可为中古石刻研究添注活力。

李雪梅教授回忆道,自己自2004年开始研究法律碑刻以来,对西方理论风靡之下本土话语缺席的状况有切身体会。如何回归传统的话语体系,将碑石作为一种主体史料而非辅助史料进行研究,以摆脱碑石与文献对读的偏执,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次研讨会以治国理政为主题,以石刻文献为线索,将不同断代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连接,旨在从中国古代石刻自我生长的历程中寻得清晰的发展脉络。石刻不仅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也同样适应、引导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最后,李雪梅教授对来自南开大学和其他多所高校的师生表示感谢,赞许了与会者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学术交流态度,并对未来多元合作学术力量的形成表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