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1卷于2018年12月出版。
本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5组论文、1组研究述评和1组书评,共计15篇论文、2篇研究述评、4篇书评。
重点推出的是第1组关于信仰与社会的3篇论文。赵树国《从“东夷首领”到“一方正神”:逄伯陵信仰演变考论》一文,探讨逄伯陵信仰自先秦至清的演变及其同山东六社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谢一峰《争衡圣域—两宋间杭州宗教空间的变迁与重构》论述两宋间杭州宗教空间变迁中道教的兴起问题。王浩《山岳效灵:明代齐云山与休宁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一文认为,明代道教名山齐云山的发展之于安徽徽州休宁地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些论文均资料翔实,分析细致,各有新见解。
石刻文献与社会一组论文3篇,呈现的是石刻资料的价值与利用方法问题。徐畅利用
出土石刻文献,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了唐永淳元年的关辅灾荒。刘昕《北魏刘晦墓志考释》考释细腻,展示了墓志的利用价值。周莎《北京明代公主墓志初步研究》详细介绍了明代北京公主墓志。宗族与社会一组论文亦3篇。李扬以湘中地区为例,分析了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现象。申红星的《试述北方宗族祠堂的演变—以豫北地区为中心》和朱绍祖《清至民国河南西平的宗族建设—以西平县权寨镇陈氏为中心》则是论述河南不同地区宗族的论文。古史新论一组3篇论文。邓国军考察了先秦忌日礼俗。何丹的《“孔子衣镜”不能作为刘贺的翻案依据》则是一篇商榷文章,它基于汉代“孔子画像”,考察了海昏侯出土文物问题。庄兴亮、黄涛以魏校欲罢祀陈献章于乡贤祠为例,论述明中叶毁“淫祠”行动中的思想因素。
近世变迁一组论文亦3篇。武强、刘芹通过对光绪河南南阳南召县《蚕坡章程碑》的考察,阐述了地方社会、国际市场与产业变迁的关联。董乾坤以徽州府祁门县胡廷卿为例,讨论晚清教育改革与乡村塾师的个人际遇。林旭鸣《粗鄙之语一民国时期作为叙事辅助的粤语脏话“丢那妈”》一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饶有意趣。
2篇会议综述为读者提供了南开大学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的相关信息。
4篇书评各具特色。朱小屏、张笑川评介了新出版的《宣卷研究的新史料和新视野—〈中国农村的民间艺能〉述评》一书,认为该书为宣卷研究提供了新史料和新视野。张英聘介绍了《凤阳花鼓全书》的学术研究方法。朱亦灵认为张佳的《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一书,是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的佳作。王倩认为朱浒的《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跳出了以往同类问题研究范式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