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20年第三期工作简报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次数:28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020年工作简报第3期(7—9月)


目  录


  1. 王先明教授撰著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修订版)问世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结项鉴定会议顺利召开


王先明教授撰著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修订版)问世

 

 近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王先明教授撰著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新编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修订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尽可能吸纳近四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或史学理论研究方面成熟的新成果。新时期学术视野开阔、理论方法多元、“新成果”层出不穷,新论迭出之下,被学界相对认同的、成熟的成果却是可数的。该教材一方面吸取了学界认可的成熟的新成果内容;另一方面又尊重中国近代史既有的结构和框架。

据悉,《中国近代史(1840-1949)》初版于2011年,出版后曾三次印刷发行,获得师生认可和好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结项鉴定会议顺利召开


2020927日上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结项鉴定会议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举行。天津市社科工作办王庆杰主任主持会议,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常务副部长管健教授,鉴定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王跃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孟宪实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阿风教授、天津社科院历史所张利民研究员、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任吉东研究员、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郭玉峰教授,项目首席专家常建华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闫爱民教授、陈絜教授、夏炎教授参加会议。

王庆杰主任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指出宗族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家国同构”的特点赋予了宗族史研究独特的现实意义。项目首席专家常建华教授就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项目的执行过程与遇到的困难、项目产生的成果以及最终成型的八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的结构与主要内容进行了充分介绍。常建华教授指出,本研究尝试将宗族视角能动性、转换性、血缘与地缘因素相交织,借助社会史的研究理路,注重以人为核心,关注生活实态。同时对项目时间仓促,多卷本各部分连贯性的不足进行了相应的检讨。

随后,结项鉴定专家组成员对项目进行了点评。王跃生研究员指出,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充分占有材料,大大推进了中国宗族的研究,勾勒出中国宗族长期的演进轨迹,并提出各卷体例应保持一致的建议。孟宪实教授认为,项目资金投入少,学术成果产出大,实为难得。研究突破了五四以来将宗族视为专制王朝的基层治理工具与附属的旧有认识,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阿风研究员指出,这项成果对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也助益匪浅,各卷作者各有独到见解,有机统一在这一多卷本大部头的著作之中。张利民研究员指出,项目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典范,有效克服了碎片化,将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宗族建立联系。并进一步提出增设“总论”部分以提纲挈领的建议。任吉东研究员指出,项目推动了中国宗族的理论化、体系化、学科化,突破了以往将宗族政治化的脸谱性认识,将其还原于生活。郭玉峰教授认为项目将宗族史融入日常生活史视角颇具新意,如果材料充分,若做到从族人而非制度的视角观察宗族将更富创新性。最后,赵世瑜教授进行了总结评价,认为该项目节省、高效,成果丰富,在历史学项目中实不多见,应该予以祝贺。成果创新很多,言之成理,对作为开创者与最重任务承担者的冯尔康先生表达敬意。同时建议,可将各卷的特色进一步展开,不一定要追求体例的完全一致。

在项目组成员对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回应后,课题组回避,专家评审组集中讨论、表决并草拟鉴定意见完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结项鉴定会顺利结束。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十四卷出刊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208月出版。该刊进入CSSCI收录集刊名单。

目录

【唐宋社会的多样性】

唐代京畿地区民众生计的多样化

——以樵采渔猎生计为中心的考察(徐畅)

地域集团视阈下的唐太宗东征与贞观末年政局(常志浩、李玉君)

常态、变态与回归──两宋常规祭祀体系中道教因素的变迁(谢一峰)

【物质文化与生活俗尚】

礼仪与身体视角下的帨巾(王春花)

山东地区汉代家具的考古学观察(常乐)

墓志资料所见元代归葬习俗(常莹)

日常生活视域下的民国男子服饰变迁的考察(吕天石、肖红松)

【医疗社会史】

移风易俗:医学方书与宋至清初的禁巫兴医活动新识(刘希洋)

医疗史视野下的晚明“红丸案”——以医病关系为中心的探索(朱亦灵)

从教育体制化到知识体制化:传统针灸的近代转型(赵璟、张树剑)

中国近代医疗史新论:中医救护队与西医知识的传输(1931-1937)(皮国立)

【文献与社会】

人以地灵、地以人显”——明代江浙私修乡贤传记探论(张会会)

呈现、互动与舆论——《北洋官报》之副产品与文献传播(杨莲霞)

世系与地缘两因素在族谱制作过程中的价值

——以山东临沂杜氏宗族为例(杜靖)

【学术评述】

七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史研究(常建华)

近三十年来宋元时期的家族与地域社会研究综述——以浙东地区为中心(楼一格)

【书评】

透物见人”的社会史研究典范——黎海超著《金道瓷行:商周时期北方地区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研究》评介(程文博)

从敦煌到河西,再到丝绸之路

——冯培红《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读后(魏军刚)

卷入市场的社会,渗入社会的市场

——《籴粜之局:清代湘潭的米谷贸易与地方社会》读后(顾浩)

人地关系中的环境变迁与影响

——评吴海涛等《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刘龙雨、晋文)

评辛圭焕《北京粪夫:一位中国劳动者的日常与革命》(崔芝僖)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6-23卷目录(201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