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清代档案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津举行

发布者:夏炎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次数:23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清代档案与清代社会”学术研讨会于625-27日在天津举行,来自2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的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历史档案》社长李国荣研究馆员致开幕词。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陈锋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跃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令志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教授四位学者分别以《契据与税收:清代前期的税契与契税》、《清代中期立嗣过继中的家庭和家关系分析—以刑科题本档案为基础》、《驰驿征程——乾隆朝初次平准之索伦官兵赴疆参战满文档案简介》、《清乾嘉时期的湖南保甲职役——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为题进行了特别演讲,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大会以“档案与区域社会”、“社会群体”、“社会治理”、“制度与实践”、“捐输与朝政”、“清与世界”六个主题统摄全局。

档案与区域社会”专题的四篇论文分别聚焦于清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东北、西南边疆。南开大学副教授贾国静以道光十二年盗决案为切入点,考察黄河下游沿河区域社会与黄河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大连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妍考察清代东北地区的特殊群体——入旗汉人的风俗变迁。华东政法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史志强梳理盛京地区旗民分治司法体系的瓦解历程。复旦大学博士生陈懿人关注西南边陲一个小县城在省际互动中的政区转型问题。

社会群体”一组论文关注清代不同的“人”。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李文益重新厘清“哈哈珠子”之含义,并对这一群体在康熙朝政中暗含的巨大影响力予以论证。吉林师范大学讲师李小雪将清初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及其所属人等的身份构成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王敬雅将目光聚焦于清宫内的下层服役人员,这一群体特殊的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构成了这一群体自杀行为的特殊样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郭宇昕以南部县档案为基础,考察基层司法中的老人形象与清代老人的生存策略。

社会治理”分组论文涵盖广泛,满文史料的运用是一大特点,包括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黄韶海关于入关前逃人问题的细致研究,以及北京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马金柱对清代八旗佐领根源清查活动中,《满文原档》发挥的重要作用所进行的考证。此外,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李尔岑对清代盗牛案件中的官员治理策略的探析;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君对清代基层社会亲戚间借贷关系的考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曹金娜对河南地区的河工治理研究三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我们对清代社会治理的认识。

制度与实践”一组论文将“以档案考察制度变迁”发挥到淋漓尽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常越男探讨同光年鉴州县官考核制度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康以计量史学的方法探讨清代彩礼与婚姻市场的变量与常量。清华大学博士后王嘉乐以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为主要史料,论述造办处的机构改革与事权扩张。山西财经大学讲师郭瑞鹏考证布政使护理巡抚制度的缘起与流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洪兵对耕耤典礼在清代治国理念中的重要地位予以详尽考察。

捐输与朝政”一组论文不仅对清代经济史上少有关注的捐输制度进行集中探研,还有论文对政务运作模式与皇权变化进行本质上的思考。前者包括福建师范大学讲师江晓成对清前中期盐商捐输机制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何永智对嘉道朝外捐制度的详细考察;山东大学博士后许存健对晚清云南捐输制度变迁的梳理。三篇论文时间连缀、主题一致,呈现了一场关于清代捐输制度的学术盛宴。后者则包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子木关于明清更迭之间皇权运作变化的精彩论述。此外,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张一弛以一件微观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清代盐商通过赞助中下级京官,以在内务府掌控之盐务管理体系中寻求保护的生动样貌。

清与世界”一组论文数量不多,但极大地扩充了会议议题的广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鱼宏亮构筑起一个由档案所织成的明清世界网络,眼界宽广且富于深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陈拓则细致入微,以教禁时期的教会书籍刊刻活动为议题,探讨宗教传播断裂中的延续。最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副总编哈恩忠详尽介绍《历史档案》杂志办刊历程与公布的档案史料,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

此外,还设有综合讨论环节,部分学者就治学遇到的问题、学术关注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设想发言,活跃了学术研讨的气氛。

闭幕式上,李国荣研究员总结了会议特点并分享了治学经验,常建华教授的闭幕词就会议体现的清代档案与社会研讨取得的成果谈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