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民教授讲座

发布者:朱亦灵发布时间:2023-10-16浏览次数:12

922日下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系列讲座暨南开史学名人讲座153场在历史学院天挺阁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范金民先生,讲座题目为《明清时代大运河的物货流通及其商业风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常建华教授主持此次讲座,许檀、何孝荣、马子木、贾国静、张叶诸位老师及本院同学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范金民教授首先对明清时期大运河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范老师指出,明清时期,在近代海运兴起之前,运河是全国政治信息沟通、南北物资输送、各地文化传播和全国人才交流最重要的通道。然而,目前学界关于运河的研究并不充分。部分学者认为,运河的使用频率较低,官员不可以随意使用运河,而民间则不得使用运河。范老师则用多则史料证明了不论身份地位,运河的使用率极高,并由此引出对运河实际地位和作用的阐述。


随后,范老师介绍了运河作为南北大通道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政府在运河沿线地区设关征税,而关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具体而言,明代在33个商品流通发达的地区设立关卡,税收收入十分可观;清代前期至中期,运河诸关税收比重在总税收比重中有所下降,但是税收绝对量在不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清前期,作为粮食的饼豆成为运河流通中比重最大的商品,占了关税的主要部分。此外,政府还订立了税收功过赏罚章程,并严查绕越漏税行为。

其二,运河商品流通量大,且种类丰富。具体而言,在运河流通的商品分为征税和不征税两类,征税商品中,粮食、棉花、棉布、丝绸、书籍、木材等商品都由运河流通,明万历年间,运河钞关征税近32万两,相当于商品通过量值银1066万两;漕粮不需交税,每年经由运河的漕粮数量较为可观,运漕过程中所携土宜数额亦十分庞大。

最后,范老师讲述了运河沿线城镇的商人商帮及其相关影响。各地商帮会在运河沿岸城镇建立商业会馆,这些会馆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且大都由商人募请老家工匠按家乡风格建筑。同时,在江南的会馆又充分利用了江南的自然条件,吸取了江南人的选址构筑理念,这极大地丰富了建筑文化、发展了园林文化。另外,会馆内会搭建戏台,在节日时表演家乡戏曲,还会祭祀家乡神灵,这些行为传承了地域民俗文化、丰富了民间宗教信仰。可以说,运河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通道。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许檀教授从两方面高度评价了本场讲座。她指出,范老师的研究资料来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官修史书、档案等史料,还有笔记、小说和诗文等,文采十分出众;并且,范老师的研究做到了“融会贯通”,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融合在一起,重点研究和关注“人”,极具画面感。此外,许老师补充,商人所建会馆最重要的特点是商业特点,包括对外与不同商帮之间的竞争,以及对内的互相扶持和规范等。

讲座结束后,范老师还就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了精彩解答。

(转载自“南开史学”微信公众号)